胡杨林社区-趋向-个人文章

书写《秋阳赋》

趋向
2005-11-24 17:11   收藏:1 回复:6 点击:6048

    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底韵。在中华故国的历史长河里,无处不闪现着它的辉煌。
  
   从小,母亲就让我描红,也想让我在这方面有些见数;然而,也许我天生就不是写字的“材料”,母亲就没有过多督促我。其实,不论何时何地,我内心都是想把字写好的。十三岁下乡,是没有写的条件。两年后,去干临时工,自己有了宿舍,那时是没有字贴的,整天乱写乱划罢了。年底我正式分配工作,因是“黑五类”子女,没有好工作,在露天作业,但是,有一个车间,能在瓷器上写字;下了班,我就去那里滞留,桌上有本字典,我就在别人出去玩时练字,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只要有时间,就是找来颜、柳、欧、褚等人的字贴来练字。后来,练的就更广,更多了。白天练,黑天练,练它个七七四十九天笔头烂;练它个菜金买纸吃大蒜;隶书,练掉蚕头燕尾,草书,专书狂张通透篇;篆法,纤细清秀见工底,狂草形式借里边。终于找到字理,就是平衡,调整各个笔划的角度、粗细,分拆组合自如消洒,通篇文,又要改换姿态,使全文浑然一体。还总结出一套练习之路。然而,练了有何用呢?写诗!这样,写诗练字到如今。当然,不满意诗不写,专写好的,读了高兴的,提情续的。这样,前几天作的那篇《秋阳赋》我很喜欢,把它书法一场,一定有趣。
  
   估计了一下字间留白也称布白;又作了小样;是的,书一作品,都要先熟悉一下;北宋欧阳修称:“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全。”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初试一番。自由写,不行!太乱了。折格,共计三百四十五字,加上七个段头空,三百五十二字,下面整好留两个字空。落款可以另起一行。算清后,折好纸,放在那里。为什么呢?书法是个高度精力集中的脑力劳动,稍有差此,就来个天翻地复,最怕的是落款出差,一但出现,前功尽弃,十分懊殇。还有就是,不在状态;有些日子,提笔顺手,怎么写,看着高兴,否则,就差很多了,写了,自己总是不满意。据传:王羲之写《兰亭序》,是曲水流觞时酒后挥毫,引来众人喝彩。隔日,自又书过几次,都没有再写出那酒后流觞之版。也许,是不在状态吧。要追求艺术完美性,所以,我十分小心,一定赶在艳阳高照的日子,光线好,心情也好。这天,我用椅子临时搭一个小案,自从“百味斋”被强拆后,我已没有书案;这小案一动三摇,道象婴儿车了。开写,就出现困难了,整张纸,上面够不着,一个人,写起来,很难推动大的纸张;悬臂伸长,写了十几个字,就败下阵来,没办法,其余的都用枕腕写了。来客都说:这小楷写的不错。其实,我没看好;枕腕与悬臂的差别:在于字的动感。书法艺术就是黑白间的韵,说白了,就是立体的浑厚,飘抑的生动。枕腕书写,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束缚性。
  
   俗话说:火怕上房,字怕上墙。上了墙,就一目了然了,特别是楷书同别的书体不一样,间架结构,胖一点显肥,窄一点显瘦,一点,一勾,粗一点显偏,细一点显弱,不象草、隶可以有所掩盖。楷书点、提都有固定的位子。掉了就很难按上了。平时练字,出神入画,消洒自然,真的上的正品,心情一下就紧张起来,往往第一字最难写;用墨不当,就跑的象黑猪。准备时间越长,越复杂,紧张气越浓。我好歹写完了,挂上一看,格间留白很不一至。自然是看不过眼的。后来,终于下决心,再写一次了。
  
   折了格子,因字多,纸厚折不出字间留白格,只有用尺去放,先用铅笔,觉不好,改换刀背压了出来。写时,用一灯泡挂低一些,压出的格痕十分清析。搭好小案,掂上几层旧纸,可以帮助吸墨。泡好毛笔,又折了个墨掂,放在铺平的大纸上,在墨掂上放上墨盒。又去把手洗干净;坐下,镇静一下,四处静悄悄的,正是好时候了。集中精力,每写一字,都是一个胜利,一旦过半,就添了一阵喜悦,但,时时提醒自己,后面不能轻视,不分心就不会错,最后一行了,胜利的曙光就要来临,好象满屋都扬溢轻松的气氛。落了款,紧张之情才放松下来。真正的悬臂一气写完。也许是受那文中的感染;“......秋阳!秋阳!柔柔兮,暖无烈兮。打其发稍,落其肩上,象抚,象挠,渗透于心,痒痒地,醉也!”心情十分轻松愉快。
  
   书法之美,同样感醉也!这就是书法的魅力。
  
  
   2005.11.23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