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胡杨林-北京读书主题区  [登录] [注册] [发表新文章]  

作者: 海云轩主 收藏:0 回复:1 点击:862 发表时间: 2006.02.18 07:47:33

论罗牧·之九


  论罗牧·之九
  
  “江西派”与东湖诗画会的关系及成员
  
  罗牧作为“江西派”的首领,其作品风格的明显特征,是其区别于同一时期其它派别的重要标志,也是获得“江西派”这一派别始创人美誉的重要因素。
  所谓“派”者,除风格、习气外,另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便是群体、或范围。因此,“派者”,理所当然地不是单指罗牧一人的作品风格,而是指其所属地区或这一地区之外,风格趋同的作品和众多的画家而言。换句话说:“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趋同,一是作品的风格趋同。
  张庚说:“江淮间亦有祖之者”,这说明“江西画派”已经成为了“派别”和“流派”,且其派别风格,在这一区域或以外的地域已有影响力,这个地区,便是“江淮”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江西派”及同时代的书画家,当我们以作品风格的趋同性来对照时,却没有发现哪几位画家作品风格,是像张庚所形容的那样:“林壑森秀,墨气滃然”。
  以罗牧晚年所创作“东湖画会”成员中,现存的可以进行相互比较的八大山人和朱容重的作品来说,其风格样式不管是构图还是墨笔,都与罗牧相去甚远,特别是八大山人,其作品中见长的花、鸟、虫、鱼是罗牧作品中极为少见的外,山水画作品亦是多以传统中枯涩苍茫和简约的笔法、墨法见多,“墨气滃然”的情景更是少见。其构图亦不像罗牧所画山水,层叠分明,前后秩序井然的风貌。如果一定要说有所一致的地方,那便是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师源,是来源于董、巨、黄三家。更确切地说:更接近于董其昌。
  在“江淮间祖之”的后人中,虽有些许可以划归为“江西派”行列,但据实贴切的,则始终是少数。只能凭借我们今天的想象,去理解和附会当时的江淮间山水画中,董其昌一统天下的售画、传画和崇尚所做的那种文人雅士之间的判断了。因此,严格地说,所谓“江西派”作品的风格趋同意义是不明显的。
   那么,“江西派”的概念形成的现实,是否可以让我们用区域趋同的概念来理解呢?这在李廷钰的那段跋语:“至今源委西江派,犹说饭牛第一人”中,多少透露了一些信息。
  李廷钰在跋中除了赞扬罗牧为“西江派”第一人外,跋语的内容使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西江地区的画界是有其“派”的。这个“西江派”,当然指的是相对安徽、江苏等地的“东江”而言的江西所属地方了。
  李廷钰所指的“西江派”到底是有几个人还是一群人?这个“派”指的是这个区域的管辖范围,还是人群范围?
   我们知道,罗牧的晚年,在江西省南昌的东湖有一个以地名为组织的“东湖书画会”(注1)。后世许多文章均以为是“罗牧、八大山人组织的”(注2)。
  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其成员为师法黄庭坚,书风亦十分酷似黄庭坚的徐煌;工董其昌书法的熊秉哲;有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的前明王孙遗民八大山人和其侄儿朱容重;有彭廷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鉴、吴雯炯。
  在这些已知的人员当中,除八大山人作品传世较多,朱容重亦有些许作品遗留外(注3),其余各家,不仅作品少之又少,就是其生平亦从未有过介绍。为此,鸿鸣翻检了诸多地方史志,现将搜集到的有关“东湖诗画会”人员及情况介绍如下:
   徐煌,字芾斯,南昌县西溪人。博学工书法。性好施,予每岁施棺,至百余。且纳钱棺中,以为赙。又常置二舟于乐社塘,以利济暑,辄出款周其邻里。手临黄庭坚道德二经刻石行世(注4)。
  朱容重,明宗室,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封藩在南昌的十世孙。谱名朱议=,后改庠名为朱容重,字子庄,号冰壶。务本堂《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卷五•石城议字派•二百四二载:朱容重“统=次子,议=,号冰壶。清初著名书画家。《南昌县志》(1)卷三十三•人物四载:“朱议=,更名容重,字子庄,奉国中尉,国变后混迹尘市。能诗工书画,善画兰竹小景。居蓼洲,四方之士游豫章者,不得其笔墨以为阙,造请无虚日。”
   齐鉴,南昌县荆山人。工画,精墨法。及游京师,画益有声,顾不轻为人画。性喜酒,每酣辄展缣泼墨,至数十幅不厌。归后居一小楼,求画者率携酒往。没后购其画者比之罗饭牛、牛石慧焉(注5)。
   闵应铨,字六长,南昌人。自号湖上散人。能诗工书,精绘事。广宁郎廷极见其题金山诗,识其名。未几,巡抚江西,下车甫旬日即访之。延入署,一时碑文墨刻多出其手(注6)。
   李仍,字汉孙,一字苏斋。南昌人。幼孤好学,能诗工画。法宋元人而恒自出新意,有洁癖,终身不娶,母老遂茄斋自呼曰:绣佛。人欲乞仍画者,先投以诗,后置酒与之。酌既酣,索笔墨,据大几淋漓挥洒,快意而去。与邑中彭廷谟,歙人吴雯炯皆友善。年五十三死。雯炯辈颜其后曰:青莲庵礼祀之。仍性不喜近贵人,惟学使王思训交最笃。王后奉使粤,中经南昌,知仍死,为文哭之,拜其墓而去(注7)。
   彭廷谟,字夏庚,号并老。南昌东坛人。少负才名,性豪放达,督学以“国士”待之。与兄廷典、弟廷训、廷诰,号“江西四彭”。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举人。诗词古文皆有名。与临川李绂友善。江督延入幕府与议论,不合,策其必以贿败,即谢去。未几,果败。居四川布政使孔毓珣署,时西藏兵银米数百万,吏不能理其数,廷谟为会计以对,总督年羹尧览状大奇之。极询曰:积年繁冗何以一目了然,为此状者何人耶?珣以对,请使见,谢不往。曰:此公才过于位,终必及于祸。其居蜀时变姓为陈大彭,曰:吾正虑此公扬色耳(注8)。
  
  后归里不出,埋头著述。著有《诗文集》十卷和《桐村诗集》若干卷。
   吴雯炯,字镜秋,安徽歙县丰南人。号葛巾老人。居南昌蓼洲,与罗牧,僧心壁善,尝
  从吴绮,得填词法。年八十一卒,无子(注9)。
    涂岫,字平山,南昌人。工绘事,其画人物能使神彩刻露,须发可数,生气拂拂出纸上。间设色作花卉。同时蔡秉质工写翎毛,尤善画鹅。而临江黎坤工山水,尝与闵应铨、彭廷谟、李仍辈十二人结社东湖诗画会。廷谟独擅题咏。时有涂菊、蔡鹅、闵蟹、彭诗之称。会中又有臬司经历,逸其名画千叶桃,独绝人呼千叶桃。经历秉质,字彬士、坤,字载臣(注10)。
   此外,与东湖诗画会关系密切或直接加入该诗画会的,还有几位,他们是:心壁、饶宇朴、师我万,以及当时的三位地方官员和与之关系极为密切的北兰寺住持澹雪,时任临江知府的喻成龙,巡抚宋荦、熊一潇。
   据乾隆《南昌县志》卷之四十六•仙释载:“僧心壁,云南人,能诗工书法,游江西结茅庵,住东湖与熊一潇、彭廷谟、饶宇朴、师我万承苍结社曰东湖社。宋中丞荦抚江西,闻其名造庐访之为更,筑憩云庵于湖畔,常归省母,荦题《万里一归入图》赠之。后主庐山秀峰方丈。”所著有《漱玉亭》诗三卷。由此可知,结社的其他人员。
  现将所及人员介绍如下:
   心壁,康熙间活跃于江西地区的禅门临济派僧人,与八大山人及当时在南昌的名士多有交往,后住持庐山秀峰方丈。据光绪《江西通志》卷一百八一•仙释•九江府•一六:“心壁,渊临济三十三世嗣,天岳昼,云南人。康熙壬申(1692)秋在洪洲憩云庵,应巡抚宋荦请往开先。癸未(1703)般若心经供奉。丁亥(1707)迎淮上从至松江。赐秀峰寺额,精心禅悟、博学、工诗。”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卷一百八十八•杂志•释道上•二十九:“心壁,昆明人,住持庐山,宋牧仲荦抚江西时与往还,人以拟东坡佛。印有《漱玉亭诗》六卷,见《庐山志》。”
   饶宇朴,字尉宗。江西进贤介冈人。是八大山人的同门兄弟。据《进贤县志》卷十九第廿六页介绍:“少聪颖绝,读书目数行下。长于诗、古文词,卓然自成一家言。工书法,一时名士争欲与之游。”饶宇朴与罗牧相交之始,当在康熙十八年至十九年间,地点在临川胡亦堂梦川亭诗会上。后罗牧创“东湖诗画会”,饶宇朴又参加其中,可见二人交往长达几十年之久。
   师我万,此人不详。曾有林木著《明清文人画新潮》一书,其言为八大山人,不实。鸿鸣亦在《八大山人印款说》一书中有涉,待考。
   喻成龙,清汉军辽东正蓝旗人,字武功。初由荫生任安徽建德知县。历山西潞安府同知、池州知府,山东布政使等职。喻成龙于康熙二十六年任江西临江知府。此间,喻成龙与东湖诗画会成员之一的八大山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先后在其所著的《西江草》诗集中,留有五首叙述了自己与八大山人情感的诗,其第二十九页所载《予赴东鲁,已挂席章门,八大山人、淡雪和尚复买小艇送至樵舍,因留舟中握手论心,不忍言去。顷之酒酣兴狂,援笔率成八绝句,用志别绪》第四绝中叙述道:
  
  “午鬓相侵已二毛,兴酣吟咏尚牢骚,一从结社同君好,今日风流讶盛陶。”
  其“一从结社同君好”句,当是其为“东湖诗画会”成员的证据。
  宋荦,江西巡抚兼理军务,与罗牧有着极好的交情,在宋荦《西陂类稿补遗》第二页所载《屈指》七言中写道:
  “屈指将成八十翁,扶持犹未藉双童,说禅结社烟波上,谒帝心悬霄汉中,游履拟追刘秘监〔刘儿游嵩山,凡七十四次〕,学书恒愧杜祁公,偶携坐具空亭畔,领略荷香月正东。”
  宋荦所言“说禅结社烟波上”之“烟波”,当指南昌北兰寺的“烟江叠嶂堂”,而“结社”之说,当指“东湖诗画会”。
  熊一潇,字蔚怀,又字汉若。南昌县东坛人。康熙三年进士,历官浙江道御史,迁太仆寺少卿,直至工部尚书等职。在康熙白潢、查慎行撰修的《西江志》卷一百三十一•三十页中,载有熊一潇《次韵赠八大山人》五言一首:
  
  “高士南州邈,东湖烟雨寒。伊人千载后,秋水一编看。把卷吟诗好,闻名见面难。相期拾瑶草,长啸碧云端。”
  
  诗中所言“东湖烟雨寒”,不仅指的是“东湖诗画会”,而且从诗中“烟雨寒”的描写来看,此时东湖诗画会内的两位重要人物,即八大山人和宋荦已交恶(注11)。
  这种对东湖诗画会及其成员之间关系的详细描写,从而透露了熊一潇无疑也是东湖诗画会的一员。
  澹雪,《西江志》卷第一百三•仙释•一•南昌府十八页:“澹雪,临济派也。康熙丁巳(1677)自浙西来,见北兰寺让禅师道场鞠为茂草,乃结茅于此。经营数载,殿宇斋堂,方丈禅室及秋屏阁、列岫亭皆次第重建,遂为江西名胜之冠。”
  澹雪自建北兰寺后,广结文人雅士和地方官员,先后与宋荦、喻成龙、熊一潇等人结谊,并为之左右周旋。八大山人即是其从中介绍,从而使得宋荦门人邵长衡得以相识,并在寺内秉烛夜谈。宋荦亦以北兰寺为据点,使其成为结交南昌地区的方外人士和文人仕子的场所。在宋荦自撰的《漫堂年谱》及《西陂类稿》中,多次提到他与澹雪的友谊以及在北兰寺与众多文人雅士吟诗赋唱的情景。北兰寺作为广结时人、名士的场所,其东道主的澹雪,理应当是“东湖诗画会”的成员。
  全面综合史料所得出的结果,“东湖诗画会”实际上是由宋荦支持,罗牧或澹雪出面组织,继而成为广邀活跃于南昌及周边地区的文人雅士参与的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其活动地点即在南昌百花洲东湖一带和北兰寺。
  在这些人员中,除了清廷官员外,其余者均为有癖之人,不仅个个自命不凡,在性格上与罗牧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倒是与八大山人如出一辙。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东湖诗画会”的同时,八大山人及其周围与之交往密切的人群中除侄儿朱容重外,徒儿万个,同门释友牛石慧等,他们虽然在“东湖诗画会”的史料中未见有载,但是,只要我们稍加比较,便不难发现和吃惊,他们作品风格的趋同性,与“江西派”不管是区域划定还是风格划定,都是将其排除不了的。
  “江西派”这一共同个性的存在,不仅让人们感觉这一时期的江西绘画、书法风格的独特个性,更让人从这种独特性中,感悟到“东湖诗画会”及“江西派”的实际意义。
  
  注:(1)据汪浩重刊《南昌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志十二•二四二页第一行。
   (2)见《美术研究》载黄笃《江西派开派画家罗牧的几个问题》。
   (3)有关朱容重的传世作品,请详见《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11期85至89页,萧鸿鸣《清初遗民书画家朱容重诸问题及其作品》。
   (4)据汪浩《南昌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志十二•善行•二二一页,二二五页。
   (5)据汪浩《南昌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志十三•方技二三八页,二四一页。
   (6)据汪浩《南昌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志十三•方技二三八页,二四一页。
   (7)据汪浩《南昌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志十三•方技二三八页,二四一页。
   (8)据汪浩《南昌县志》人物志十三•方技•二四二页,第一行。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1364页。
   (9)据汪浩《南昌县志》卷四十三•人物志十四•寓贤•二四三,二四七页。
   (10)据汪浩《南昌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志十三•方技二三八页,二四一页,二四二页。
   (11)曾见台湾《野逸画派》一书127页有:“诗中的‘东湖烟雨寒’指的是风景优美的东湖畔‘东湖诗画会’”。由于该文作者不知道此时八大山人与宋荦已交恶,故而不知其诗中“寒”字的用意。详见《南方文物》1999年第1期16至18页,萧鸿鸣《八大山人与宋荦》一文。
  
  
  


文坛.你评我论收录 原创[文.你评我论]    收   藏  

回帖


回复人: 凌晨三点 Re:论罗牧·之九 回复时间: 2006.02.20 02:37

    相关链接:
  
  
  论罗牧·之二
  
  http://www.my510.com/exforum/ex.php?exid=18015
  
  论罗姆·之五
  
  http://www.my510.com/exforum/ex.php?exid=18014
  
  论罗牧·之七
  
  http://www.my510.com/exforum/ex.php?exid=18061
  
  论罗牧·之九
  
  http://www.my510.com/exforum/ex.php?exid=18060
  
  
  注:相关文章最好是一个帖子的形式出现,这样方便读者阅读,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
  
  此链接有可能不完整,还请作者细细整理为盼。
  
  此文有一定的深度,通过时,编辑并没有一个很深的理解,羞愧难当,还望专家多多给予指正。
  

回    复    

回复


回复主题: 回复在论坛 回复到信箱
回复内容:
附加签名:
上传贴图:
图片要求:长宽建议不超过:650×650。大小:300K 以内,文件后缀名必须为:.gif 或.jpg 或.png
      
版主推荐:
文坛新文:
作者其它文章:

Copyright 2002-2008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