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般若草-个人文章

南怀瑾词典·论语(4)

般若草
2006-02-19 19:43   收藏:0 回复:9 点击:791

    论语别裁(上)
  (24)【诗的精神】——所谓诗的文学境界,就是宗教境界。所以懂了诗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的难过有时候哼呀哈呀的念一首诗,或者作一首诗,便可自我安慰,心灵得到平安,那真像是给上帝来了个见证。
  
  读感:宗教的功能在于教化世道救护心灵。上帝宽恕,菩萨保佑,神仙显灵,人们无论信仰什么宗教,拜什么神,都在寻求心灵的慰籍和归宿。蓬莱、天堂、极乐世界都是没有苦难和邪恶的仙境,遥远的召唤着我们。“博爱、慈悲、宽恕”是一切神的宗旨,“忏悔、自省、行善、积德”是获得所有赐福和心灵安慰而抵达仙境的方式。有道是:“神无方易无体”“菩萨就在你身边”“上帝与你同在”。读诗能愉悦心灵,写诗能释怀烦恼 ,爱诗能让人心神浪漫,为什么呢?诗中有神,诗中有菩萨,上帝藏在诗中。深有体会,深有体会.......
  
  (25)【瑶池圣母】——在人世间的社会上,有里长、乡长、区长。在看不见的一面,便有土地、城隍等神。城隍归谁管呢?归阎王管。阎王归玉皇大帝管,玉皇大帝归谁管?玉皇大帝的妈妈——瑶池圣母。世界上的宗教,最高都是女神:天主教来了个圣母,佛教的观音菩萨,中国的瑶池圣母。所以女性还是最伟大。同时也可以知道,人们讲了半天的宗教,尽管教理教条如何如何,但最后他们还是崇拜女性的。因为母性的慈爱毕竟是最伟大的。
  
  (26)【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告戒他儿子如何做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现介绍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
  他教自己的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只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慆慢则不能精研”,慆慢也就是“骄傲”的这个骄字....“慆”就是自满,“慢”就是自以为对,那么求学就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为什么用“险躁”呢?人做事,都喜欢占便宜走捷径,走捷径的事就会行险侥幸,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年轻人,暴躁、急性子,就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个地方,有些本子是“志”字,而不是“意”字,大概“意”才对,还是把它改过来。——年龄跟着时间过去了,三十一岁就不是三十岁的讲法,三十二岁也不是三十一岁。人的思想又跟着年龄在变,“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后悔,已经没法子了。
  诸葛亮这《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之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养,只是学问的一种附庸,这是做学问要特别注意的。
  
  (27)【骄傲】——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都不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的。没有内容的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的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用以骄傲。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的权威,一骄傲就失败。
  现在外国文化一来,“我有了他真值得骄傲”这类的话,就非常流行,视骄傲为好事情,这是根据外国文字翻译错了,把骄傲当成好事,照中国文化规规矩矩翻译,应该是“欣慰”就对了。这是几十年来翻译过来的东西,将错就错,积非成是,一下子没有办法改的地方。但是作为将来维护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要想办法的。有许多错误的东西要慢慢改,转移这个社会风气才是对的。
  
  读感:小时候就闹不清: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可是原子弹上天了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原来如此。看来,文学翻译要设立资格证才好,起码要具备相当的传统文学修养,使文采格入国色。现在的进口大片翻译都不错,常常出现一些很贴切的中国成语。翻译不容易,需要爱国心。维护传统文化,在于每一个国人的觉性,以后不用“骄傲”——航天一号是中国的自豪!你是我生命的精彩!
  
  (28)【文化标志】——日本人以樱花为国花,虽然很烂漫,但总是开得不长久;其他各民族、国家也都有标志。宗教方面也不例外。基督教的十字架,佛教的莲花。再看欧洲人的标志用猛兽,有虎、有狮;印度人用的是飞禽。美国人用老鹰,也不太好。中国文化则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的东西。对于文化的标志,我们要特别注意选择决定。
  
  读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人文精神的积淀,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是国家的精神象征。龙的文化标志好!浪漫,神圣。而龙者无生,也就无死!中国文化讲究寓意、象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多少内忧外患的生死屈辱啊,却仍人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正是不生不死的象征。龙的文化和精神,不是哪个圣人想出来的名词,它是民族兴亡史凝聚出来的民族之魂。
  
  

作者签名:
见人都欢喜,无须再拜佛.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