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般若草-个人文章

南怀瑾词典·论语(3)

般若草
2006-02-11 19:32   收藏:0 回复:5 点击:1067

    论语别裁(上)
  (13)【文人与文化】——过去的观念,文化偏重于人文:人伦的道理,即伦理的道德,政治的伦理与社会的伦理。现在“文化”这个名词的含义,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教育、哲学、宗教等归纳起来,为文化的总体。
  
  (14)【八佾之舞】——当时中央政府是周天子。天子举行国家大典,代表国家的精神,用作余兴的舞蹈,典礼开始的礼乐。八佾是八个人一排,共有八排;诸侯之邦六人一排叫六佾,诸侯之下的大夫,大臣之家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这是周礼。
  
  (15)【八佾舞于庭】——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忍也。”意即在家里摆出天子的舞阵,这样的事都能忍心做,将来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呢?
  读感:礼仪礼节是社会事物交往、人际交往的基本游戏规则。试想,如果一个新上任的县长,效仿国家主席检阅天安门的格式,检阅县城,将如何?十年前大搞政府形象建设,我们这儿一个镇政府的门楼,古色古香似庙宇,感觉非常别扭。社会原本就有村县市省之区划,工商士农之阶层,三教九流行属,这是社会之必然形态,如果没有规范的礼体,将如何管理呢?事实上“礼”的本质就是社会秩序。
  
  (16)【封禅】——上泰山去祭天地,叫封禅。古代的观念,认为泰山有神,要国家的领袖才能到泰山去祭告天地。
  
  (17)【神】——“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这八个字是神的资格。任何一个人,凡是聪明正直的人,都可以修到死而为神。
  
  (18)【理想国】——西方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所谓“理想国”。我们知道,西方许多政治思想,都是根据柏拉图的“理想国”而来。在中国有没有类似的理想?当然有,第一个:《礼记》中的《礼运·大同篇》的大同思想就是。其次是道家的思想“华胥国”,所谓黄帝的“华胥梦”,也是一个理想国,与柏拉图的理想比较,可以说我们中国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从另一面来看,整个人类是不是会真正达到那个理想的时代?这是政治学上的大问题,很难有绝对圆满的答案。
  
  (19)【太平盛世】——人类历史衰世很多,把衰世进步到不变乱,就叫“升平”之世。最高的是进步到“太平”,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太平盛世”。根据中国文化历史观察来说,真正的太平盛世,等于是个“理想国”几乎很难实现。
  我们《礼运篇》的大同思想,就是太平盛世的思想,真正最高的人文政治。
  国父思想中所揭立的三民主义最后的目标是世界大同,这也是《春秋》大义所要达成的理想。
  
  读感:找来《礼运》一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真好啊!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以人为本,着力于扶贫、助学、失业、养老、医疗、社会治安等基本民生民权,不正朝着大同社会的方向努力奋斗吗?
  
  (20)【禘礼】 ——所谓“禘”是中国古代一种礼。“禘”象征宗教的精神,祭天地祖宗之礼。古代国家举办禘礼,仪式非常隆重,皇帝在此期内,必须清心寡欲,反省自己。在中国古文中所谓的斋戒沐浴,便是如此。
  
  (21)【斋戒沐浴】——“斋”是内心的反省。(后来中国对佛教的吃素也叫吃斋,那是有不同意义,由佛教戒律中一种“八关斋戒”而来)“斋”是中国文化中心理的净化,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清理思想、排除人欲,真正的做到肃庄叫做斋戒。“沐浴”也不是止于洗澡,而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上所讲“洗心退藏于密”的意义。
  
  (22)【拜天地】——为什么要拜天地呢?这就是代表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在之处。我们以前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家长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却很严肃而慎重。
  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连跪拜的礼都不会行,这就是教育的问题,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习惯,使后代知道远源流长的民族传统,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读感:拜,其实是一种最恭敬的情感。磕头、鞠躬、抱拳、合十、拥抱、握手,虽然形式不同,但所表达的心理情感是相同。现在春节我们仍然给父母拜年,只是没有固定的形式了,一声妈——开门,彼此笑脸相映,情感都在里面了。虽然我们大年初一没有固定的仪式拜祖,但我们聚在一起,会回忆起曾朝夕相处的上人。在春节拿出母亲留下的景德镇瓷器,就是一种祭拜,因为全家都会想起曾经和父母亲过年的情景,感受一种厚重的温亲。这是拜在心里,是情感深处无形的祭拜。如果能用一种简单的仪式来寄托我们的这种情感,就是一种文化了。现在到处搞文化,什么都有文化和文化节,我们不应该忘记祖宗家族,那是我们生命的根。
  
  (23)【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孔子所说祭祀祖宗和祈祷时心仪的原则。假使我因为没有时间,不能亲自参加这个祭奠,只是象征式由别人代表一番,这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这种精神,也间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无论对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贯。
  我们现在讲民族精神。热爱国家民族的人,为什么到了外国便肃然起敬?我们在国外看到国旗的那种心情,与在国内看到国旗的心情绝对不同。在某一个时候甚至为之掉下眼泪。其中的道理,就是这民族种精神的流露,就是“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读感:人的天性,就是情感需要寄托,烦恼需要排泄,恐惧需要安慰,苦难希望解脱。所以会产生宗教图腾之神,那是我们鼓励自己战胜苦难的信念,共同的信念凝聚起来,拟人化为神。从某个角度看,神是一种万众一心的凝聚力。朋友说出国才知道爱国。弟弟说:在中国看国旗是旗,在美国看国旗是神。“祭神如神在”正是人类最原始质朴的天性情感。所以尽管都是无神论者,但见国旗如国在。我们应该保护“心存神灵”的天性。
  
  

作者签名:
见人都欢喜,无须再拜佛.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