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般若草-个人文章

南怀瑾词典·论语(2)

般若草
2006-02-10 09:46   收藏:0 回复:7 点击:1363

    论语别裁(上)
  (5)【王道与霸道】——权力使人服是霸道。道德使人自然而然顺服才是王道。
  
  (6)【政治】——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不讲政治,只讲为政。拿现在政治哲学来讲,是大原则,并不是政治的一种方法。一个人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人、朋友(社会关系)这也就是政治了。
  
  读感:兄弟朋友就是社会关系。与人相处就是政治。人和事是连在一起的,人有人情,事有事情。人情须要温暖关怀,事情常有祸福利害。为人处世需要摆平各种利益和情感交织的人事关系。而社会政治呢,是需要摆平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和情感交织的关系。一个人为富不仁,会招人怨恨和暗算。一个国家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太大,就是为政不和谐,社会招致动乱不安和暴力革命。所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家国之道同一情理耶。
  
  (7)【君子不器】——子曰:君子不器。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个特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干那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的学问,成功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
  
  (8)【周而不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周,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为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就不好。“比”都是和自己比,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合己意就不好。这就叫比。比是什么呢?古写的篆体比字是这样写的“比”象形两个人相同,向同一个方向。而古文的“北”字就是相背,各走各的极端的象形字。“比而不周”是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
  
  读感:比是相同,相同才有比较。“比比皆是”到处都有,大同小异。周是包罗万象,我们常说考虑事情要周到,就是要全面,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为人处世也应该方方面面广交朋友,创业需要志同道合,成事则需要与黑白两道三教九流的周旋。我们从新中国诞生的历程,国共两党有趣的合作史可以感悟这“周而不比,比而不周”的道理。细细想来,生活人事中也有很多类似的道理。
  
  (9)【异端】——我们知道,“异”就是特别的,“端”也就是另一头。但在宋儒以后,“异端”两字就用来专指佛、道两家。宋以前则没有这种肯定的说法。
  孔子所说的异端是喜欢钻牛角尖的异端。所以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读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一种文化观点都有道理。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攻击别人是异端,实际上把自己也推倒了异端的位置。异和端都是两头,都是极端。我们应该本着中庸之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切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0)【汉学】——现在世界上流行一个名词:汉学。欧美各国讲中国的学问,都称之为“汉学”,这是世界通称,成了习惯,已经没办法更正了。事实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所称的汉学,是指汉儒的“作学问”,注重于训诂。所谓“训诂”就是对于文字的考据,研究一个字作什么解说,为什么这样写?不过汉学很讨厌,他们有时候为了一个字可以写十多万字的文章,所以我们研究这一方面的书,也是令人头大的。但是古人的博士学位---我们现在的博士也是这样---往往凭籍这些专深的研究,可以作一百万的文章,这就是训诂之学。后来发展为考据,就是对于书本上的某句话,研究他是真的或是假的....总之,汉儒就是古训考据之学,在中国文化上叫“汉学”,意思就是汉儒作的学问。
  
  (11)【宋儒理学】——宋代当时有所谓五大儒者,包括朱熹等五人。他们提倡新观念,自认为孔孟以后继承无人,儒家的学问断了,到他们手里才接上。这中间相隔差不多一千多年。不知道他们在那里碰到了孔子和孟子,就一下子得到了密传一样,把学说接上去了,这是宋儒很奇怪的现象。
  至于宋儒的理学家,专门讲心性之学,他们所讲的孔孟心性之学是从那里来的呢?一半是佛家的,一半是拿道家的东西,换汤不换药的转到儒家来的。所以我不大同意宋儒。对于宋儒的理学,我也曾花很大的工夫去研究,发现了这一点,就不同意他们。
  宋儒们借了佛道两家的学问,来解释儒家们的心性之学,一方面又批判“佛”“道”。其结果不止如此而已,从宋儒一直下来,历代的这一派的理学,弄到后来,使孔孟学说被打倒,受人批评,宋儒真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12)【明儒理学】——清朝入关的时候,很多人对明儒的理学很愤慨,认为明儒提倡理学的结果是:“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一死了之。不过话又说回来,能够做到“临危一死报君王”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对于真正的儒家为政之道而言,未免太离谱了。
  
  

作者签名:
见人都欢喜,无须再拜佛.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