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hrg0410-个人文章

徽州古建筑考察报告

hrg0410
2006-01-23 12:48   收藏:10 回复:10 点击:1381

    以下是我儿子和他的同学在寒假里写的一篇考察报告,贴上,请各位专家高手斧正。
  
  由于徽州商人在外经商发家后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大兴土木,效仿当年古都临安建筑形式,修建了大量豪华民宅和祠堂、牌坊,为独具特色徽派建筑产生奠定了基础,砖雕、木雕、石雕在民居、祠堂、书院等建筑中运用的淋漓尽致。 ——引言
  徽州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徽州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浙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配以牌坊。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仅在歙县一地,一般较大的村镇,如许村、昌溪,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现存的尚有5-6个。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
  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多为象鼻、凤头、如意,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由于“新安人近雅”,故彩画色彩淡雅,其构图设色不同于北方,直接画于木地上。
  黟县南屏村的叶家祠堂、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摄影地,《菊豆》、《风月》、《卧虎藏龙》等多部著名影片,均在此取景拍摄。位于徽州区的呈坎罗东舒祠,在六十年代就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国宝。
  祠堂作为徽派建筑的重要代表,是游客进行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内容。
  徽州古桥
  徽州大地,人杰地灵。黄山白岳簇拥其间。新安江上、率水之滨,一座座古桥横卧于溪涧清流之上,给妩媚秀丽的山川平添了一种气势,正是一道风景,几多古韵。
  黄山市的古石桥,数量之众多,规模之宏伟,质量之坚固,工艺之精湛,造型之优美,堪称桥梁建筑艺术之大观。据志籍记载,仅石拱桥原有就700多座,现存490多座,50米以上工程浩大的石拱桥100余座。观其桥梁造型多姿,有平桥、拱桥、曲桥、月桥、廊桥等等。
  黄山多古桥是因为"郡处万山之中",地势高峻,江河纵横,水流迅急,阻隔商旅,不得不叠石为桥。明清时期,徽商鼎盛,资财殷实,又为建桥提供了物质条件。
  徽州自明代以来受程朱理学熏陶,郡邑多慷慨好义之士,愿出巨资或倡募筹资修桥。这些古石桥,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与古塔、古民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古桥、流水、人家的古悠境界,是游者观光揽胜的好去处。古桥赏月更是别有一番情韵。“出云片片拥寒溪,江底初沉月一钩”的景象,令人迷醉,如幻如梦。
  徽州古桥无数,著名的如:歙县太平桥,修建于明弘治年间。纵列式发券, 16孔,桥面与栏杆用青色泥灰质角砾岩,桥身与分水垛用红色粉沙岩砌成,长268 米,宽7.1米,系安徽省现存最长的古石桥。桥中心原有亭,亭内北面供奉佛像,两旁立碑记,建国后为便于汽车行使,将亭拆除。1969年“七.五洪水”将栏杆、桥面冲毁。后来桥面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用“悬挑”加筑两侧人行道,架装 栅栏。
  歙县还有一座很有特色的廊桥,位于北岸乡,棉溪河上,建于清中叶,石质,3拱券,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建廊,砖木结构,高约5米。南端门额“乡贤星”,北端门额“廉庵旧址”。廊内11间,中间原有佛龛。沿墙置坐凳。东侧墙上辟8个大方窗,砖砌龟纹、梅花纹等花格;西侧辟8个风洞窗,样式有满月、花瓶、桂叶、葫芦等。 北端西侧第 二间置一敞窗,外装“美人靠”。
  位于齐云山脚下的登封桥、屯溪老街口(花溪饭店口)的老大桥等等,都是古代工匠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
  徽州古书院
  徽州自古学习成风,出过很多学术名家、大家,也留下了众多的书院,著名的如“南湖书院”、“紫阳书院”、“竹山书院”。
  南湖书院:坐落在黟县宏村南湖北畔,又名"以文家塾",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民国时期改为南湖小学。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六部分组成,另有庭院、操场,占地达1公顷。南湖书院外临一湖碧水,庭院内置花园假山,操场上有株百年龙柏。书院原有金色匾额"以文家塾"四字,为清朝翰林院侍讲、著名书法家梁同书年93岁时所书。西侧有一卷棚式屋顶的"望湖楼",上悬匾额"湖光山色"四字,系清代歙人、时任黟邑知县尹服题,今仍完好。登楼极目四野,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曾任民国国务总理的汪大燮就启蒙于此。
  “紫阳书院”:位于歙县县城屏山南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邑人曹文植倡仪复建。有建筑物近1800平方米,一直延用至清末。现基本保留着原先格局,存有朱子殿、道志舍、德据舍、依仁舍、游艺舍、文公井。在朱子殿内,存有清康熙帝御书的“学达信天”匾和乾隆帝御书的“百世经师”匾及乾隆五十五年程瑶田书写的“古紫阳书院规条”石刻。东南甬道上由曹文植题额的“古紫阳书院”石门坊,仍保存完好。
  竹山书院 位于歙县雄村。清乾隆年间曹翰屏建,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门个有空场,场边为桃花坝,坝下即浙江。主体厅堂时门是前廊,隔天井为三开间后堂。右廊有一侧门,通向内院。这里既有教室也有先生的书斋和住宿,活动用房。中间辟有小院、花圃。廊道尽头,有庭园,名“清旷轩”,系一小型古典园林。当时曹氏族约:“子弟中举者可在庭中植桂一株”,故又名桂花厅。现存有乾隆时诗人曹学诗的“清旷赋”屏,书法家郑莱的“所得乃清旷”小篆匾额,及摹刻颜书“山中天”石刻。园东北隅为文昌阁,筑于高台之上,平面呈八角形,俗称“八角亭”。阁楼 攒尖顶,葫芦形锡顶银光熠熠。八条垂脊末端翘起,角下悬金雀铃。南面楼檐下悬“贯日凌 云”四字金匾。楼内藻井、梁坊彩绘灿然。原先供有文昌菩萨。
  徽州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天天先祭灵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筑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设置灵星门。后移置于孔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人们认为汉代祭祀灵星,是为了祈求丰年,与孔庙无关。又见改灵星为棂星。宋(南宋)元年以后,尤其是明清,这种建筑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也不仅用于祭天、祀孔,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于是灵星门不仅一变成为棂星门,而且再变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
  
  后记:寒假里,我们考察小组全体成员对黟县的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不仅是因为这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更多的原因是我们对皖南古村落的建筑仰慕已久。考察期间,我们被这几个世纪前的创造出来的恢宏气势和古老却又带着新时代的生命气息的徽州山水画廊震撼和吸引了,这便成了这篇报告的来由。
  徽州,自古就是一个经济发达,人杰地灵的地方。尤其是勤劳智慧的徽州人给后人留下的震烁今世的建筑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财富,值得所有的人认真研究、好好珍惜。
  

作者签名:
生活真的好美丽

原创[时事关注]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