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萧含-个人文章

安史之乱

萧含
2003-07-20 09:58   收藏:0 回复:3 点击:5002

   
  
  
   唐朝一向同两汉一起被看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文治武功盛极一时,自从高祖继承隋朝开创的基业,扫灭群雄,完成开国建制后,经过六朝至玄宗时达到全盛。此时的唐帝国可谓资本雄厚。但也就在玄宗一朝时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开始转衰。
   玄宗初年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晚年却贪图安逸,沉迷女色,先后把朝政交给李林甫、杨国忠两人,政治开始昏暗,终于引起了安戮山的叛变。安禄山本是北方的杂胡人,因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时表现英勇,受到提拔,而后又升任平卢节度使。在天宝二年面圣时极力迎合玄宗,为玄宗所倚重,委以河东、范阳、平卢三节度使之职,控制今山西河北一带。同时他野心滋长,开始暗中扩军。时杨国忠为相素与安不睦,便极力在玄宗前罗列安的不臣之举,安通过耳目得知后非常惊恐,对中央开始猜忌,所以当玄宗要安进京面圣时便于幽州以“订物”为名起兵了。
   叛军长驱直下,不久便攻细下洛阳,进兵潼关。玄宗派哥舒翰前往镇守。安见潼关有重兵,又报知回幽州之路被郭子仪、李光弼部切断,正在进退维谷之时,忽前军报潼关已克,便又率兵直指长安。原来哥舒翰与杨国忠有隙,杨国忠在玄宗前说哥舒翰消极作战、坐失良机。玄宗便命其东进,遂遭大败。玄宗立刻携少许人马由禁军护送逃出长安。行至马嵬驿时,发生哗变,军士杀死杨国忠,又逼杨贵妃自缢,而后入川。因中原无主,太子李亨便转而北上灵武,称帝为肃宗以稳民心。各地勤王之师陆续来到灵武,官威大振。而叛军自攻下长安后,便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安禄山本人也被其子安庆绪谋杀,贼势缩小,最后被官军逐回河北。时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势力扩大,杀安庆绪而代之,贼势死灰复燃。最后亦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而史朝义难挽全局,兵败被杀,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后结束。
   战后,唐朝实力大不如前,在处理战后问题时又犯了很大错误,内忧外患便接踵而来。唐初为控制四夷,在边疆设了六大都护,至玄宗时已被十大节度史取代,缘边设置于边关重镇,形成了北方和西方两大军事重心。而叛军来自北方三镇,镇压的官军多来自西方的陇右、朔方、河西等地,而军事重心一乱,国防空虚,常被吐蕃所侵,甚至于攻破长安掠财而去。而原先被严密控制的边疆各民族开始强大起来,契丹就是其中之一。在镇压中,唐因曾回纥借兵,战后回纥对唐甚为轻视,为患北方。这是外患。在处理战后问题上,唐肃宗采用了安抚政策,把安史余孽分封为各地节度使,而没有采用强硬手段把残余势力彻底消灭,所以导致藩镇对中央的轻视,开始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中央政令对地方的约束力已不存在了。而中央与藩镇、各藩镇之间的战争是免不了的,中原一带民不聊生,所以许多人举家南迁,这对南方的开发客观上是起了一定作用。至此,五代十国的雏形便开始酝酿了。
   另外还有两件事,虽与安史之乱相距较远,但却是此乱结的果。在群雄割据的五代时,后晋为了解被后唐围困之危时,借兵于契丹,割给契丹“幽云十六”州这块国防重地,从此契丹势力南下,为宋辽对峙开了先声。另外一件是:宋朝之所以实行“强干弱枝”以及“重文轻武“的政策,与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武人跋扈的社会现实是有着因果联系的。
   总之,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一朝的兴衰,而且对以后的宋朝,甚至更远的朝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真可谓一步之差,全盘改易。
    2003.7.19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