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兰草2003-个人文章

走过的日子(八)——成长(我和兄弟)

兰草2003
2005-09-16 15:54   收藏:0 回复:3 点击:4526

    母亲的言谈举止,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深深影响着我,使我们五姊妹从小也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爱劳动的良好品格。凡学校要求学生参加“广积粮、广积肥”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都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地帮助农民老乡收割麦子或拾捡牛粪,专心专意地干到底,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每年到了“秋收”的季节,我和哥、弟及同伴们总会到附近农民已收割过的块块田埂地头去拾捡遗弃的麦穗或黄豆带回家,还到一两里路远的甲里乡下田摸螺丝,捡贝壳、地木耳回家吃。我还跟隔壁家的大妈一起到过山上采摘美味的野生菌。回想起当年上山采摘野生菌时的情景历历在目。那伞状形的菌子,一般生长在雨季后的青松树林中,趁它繁殖较多时易采摘,只是那时山坡路滑,爬山要格外小心。我们拿着自备的镰刀,掀开一棵棵松树根下的枯枝败叶或刺黎篷,一处处慢慢寻找,当猛然发现一堆鲜嫩的野生菌时,就会忘乎所以,脚下打滑摔跟抖也在所不辞,狂采一番,喜悦的心情会让你忘记一切,只想到又可以品尝野味佳肴了。
   大哥、二哥和两个弟弟与其他男孩子们则在三伏天气下河塘游泳,去野外钓鱼、摸虾等等。春暖花开时节,我们女孩子就满山遍野摘杜鹃花,摘桑叶养蚕,养出的蚕宝宝还吐黄、白色的丝呢,用废旧的书把蚕丝夹放起来,像似制作植物“标本”,久不久翻书出来看一看自己的“杰作”,真想积很多很多,请人编织一件美丽的衣裳。
   “环境改变人”,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们兄妹看着母亲如此辛苦,都变得比较懂事了。在我上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和两个哥哥们也曾经随母亲到山外几公里远的深山老林的“独家村”去砍柴来家烧,因附近山上可砍的柴几乎没有,只有到深山里砍柴,那才是叫“力气活”呢。从清早带几个馒头,背壶水,拿上柴刀和麻绳上路,行走田间、爬坡过坎、翻山越岭,仅单程路就要走几小时。等到达目的地砍得柴时,人已感觉有些精疲力竭。而深山林荫蔽天,枯藤老树,盘根错节,蝉鸣鸟叫,却没有人顾及去欣赏大自然美景。为赶时间,都得匆匆砍柴扛树,接着又沿着崎岖的山路扛着柴往回走,劳心累骨。大人如此,何况小孩子,但看着母亲双手被荆棘、毛草划破道道血迹都没吭声,继续用麻绳捆扎柴火,想着一家子扛回的柴火够烧很多天,心里就有些安慰,也就顾不了疲劳和饥饿,扛着柴一步一挪地往遥遥回家的路途赶,实在太累时,就歇下来喘口气,喝点水,擦下汗,然后继续往前走。砍柴最怕途中遇到下雨,没有躲雨之处,山路泥泞易打滑,混身被雨淋成“落汤鸡”,还得扛着柴别无选择地向前行。既来之,则安之,总不能空手而归,只有“一扛到底”坚持回到家,才会从心底释放出胜利的微笑。
   在金桂飘香的季节,我约同学周贤玉、张采兰、周明媚等一起到近一公里远的甲里或公久铁道边的刺梨棚里摘熟透的酸甜、金黄色的刺梨果,既得吃,又好玩。记得还有一次,为了吃新鲜的杨梅,我毫不犹豫地跟隔壁家杜妈跑到几公里的大山上摘杨梅。几小时后,到了深山的杨梅林,望着满山的杨梅树,树上结满了紫红色的杨梅,看得垂涎欲滴,简直不知道哪棵树上的杨梅好吃,只好随意爬上这棵树尝尝,爬上那棵树尝尝,开始还吃得津津有味,尝几棵树后,牙齿便酸溜溜的,尽管杨梅有些酸,还有山蚊子叮咬,但我们还是坚持摘了满满一篮杨梅带了回去。
   我渐渐地长大了,开始向母亲学绣花,向别人学钩纱线花,我用大红色丝线绣的两对白棉布菊花枕套还用了好几年呢;用白棉线钩花巾搭在折叠的被子上和收音机上,既挡灰又美观,也是我好不容易曾拥有过的一点点“巧手工活”的杰作吧。后来我又跟母亲学习使用缝纫机的缝纫技巧,母亲剪裁,我缝纫,很快就成了母亲的好帮手了。母亲时常夸我是个能干的好姑娘。
  (未完待续)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