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mingzhong-个人文章

侗戏初探(四)侗戏的表演和民族局限性

mingzhong
2005-08-27 12:12   收藏:1 回复:1 点击:4916

    侗戏初探(四)侗戏的表演和民族局限性
  
  由于侗戏立足于侗族民歌,这就决定了侗戏的说唱特点——至今还是通过一段唱词加一段解说构成。比较注重唱腔内容,不重表演。不象其他剧种那样讲究手、眼、口、身、步五法,除唱以外,也不注重做、念、打表演数功。基本上采用横绕 ∞ 字加说唱传统表演形式。因此通常人们不叫演侗戏而叫唱侗戏。谈不上什么舞台调度,人物刻画和舞蹈设计,观众主要是听歌词、听侗戏。这种表演形式虽然能够强烈的吸引侗族观众,却不大能够为其他民族所接受。
  
  其次,侗戏剧本虽然不长,两个小时粗读一个剧本已经足够。但由于侗戏的演员都是业余的,难以背诵剧中台词,需要采取一句一段过门,一句一换方位的特别方式来赢得时间。好让掌台戏师在后台提词。即使一时记不起台词或听不清楚提词也不要紧,多绕一圈横 ∞ 字即可。这样势必大大延长演出的时间。因而侗戏动辄就是唱几天几夜,稍长的剧本要唱半个来月甚至二十来天。这在农闲时节,正好给视歌如命的侗族观众提供了最好的娱乐和社交方式,上演一场侗戏也是侗族乡亲欢度一个重大的节日。
  
  侗族观众由于从小受到叙事歌的影响,对侗戏的整个故事情节一般都有大致的了解,任何时候插进来看戏也不至于摸不着头脑。中途暂时退场也不至于因剧情不连贯而影响兴趣和热情。至于其他民族观众,则因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文化熏陶,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空闲时间坐下来耐心观看。这就是侗戏只能够在局部地区流传的原因,即侗戏的民族局限性限制了侗戏在中华各民族人民中的开放。如何进行侗戏浓缩,冲破民族的局限,是侗戏能否展翅高飞的关键。
  
  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大胆的尝试,吸取其他剧种的表演方法,尽快创作出一些能够面向中华各个民族的短平快剧目来。听说京剧尚且改变了传统的唱做念打观念,柔进了现代迪斯科舞。尽管确实有人横加指责,一口否定,但有不少有识之士仍然大加赞誉。侗戏何尝不可进行一番这样的改革?同时,侗戏一般是用侗族语言演唱的。必须改用汉语演唱才能适应面向中华各个民族服务的需要。因为只有汉语才能够将中华各个民族的心灵沟通。当然可以保留个别像“金珠玛米”、“英特纳雄耐尔”那样具有特殊意义的词句。否则侗戏即使是“阳春白雪”,和者依然是侗族一个民族的观众,跳不出民族局限的圈子。
  
  侗戏在侗族聚集的南部方言区受到普遍欢迎,拥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是不是不欢迎甚至反感侗戏呢?历史和事实都证明侗戏只要能够跳出民族局限圈子,不仅在侗区有着光明的前途,而且会向着中华各个民族开放,向着繁荣昌盛大踏步地前进。早期拍成的电影黔剧《秦娘美》,就是根据侗戏工作组普查获得到的素材,将侗戏剧本《珠郎娘美》移植改编后才拍成电影的。这说明不仅汉族文化可以渗透到侗族文化,侗族文化同样可以与汉族文化有机结合,为其他民族的观众所欢迎。
  
  一九八四年黔东南州有关部门在黎平县举办了旨在探讨侗戏艺术革新的首届侗戏调演。当年十一月《丁郎龙女》演出队还赴昆明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剧目录相观摩演出并获得中央文化部的录相演出奖。八九年三月,黔东南州有关部门又召开了旨在三省五县侗戏会演物色剧本的创作会议,并积极为三省五县的侗戏会演作好了筹备工作。后来会演有没有开办成功我不清楚。因为我停薪留职以后又去了广东。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关心侗戏的动向。但是我相信: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将会看到一个侗戏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目前虽没有专门上演侗戏的艺术团体,但仅在黎、从、榕三县就有大大小小的侗戏班子四五百个。这些侗戏的生力军将会对侗戏的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以上是笔者一管之见。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签名:
能鸣的钟说明没有停摆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