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mingzhong-个人文章

侗戏初探(一)侗戏及侗戏的产生

mingzhong
2005-08-23 17:34   收藏:2 回复:5 点击:5164

    侗戏初探(一)侗戏及侗戏的产生
  
  侗戏是流传在侗族聚集地南部方言区的侗族民间戏剧。只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及毗邻的湖南通道、广西三江一带流传。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较低。但是就侗戏演出规模,观众人数来说,并不亚于全国任何剧种。
  侗戏剧本特别地长,一个八九场的侗戏演出下来,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二十天。许多侗戏群众带着米饭,专程赶路七八十里,津津有味地观看侗戏演出十天半月不回家。这些侗族观众对侗戏之偏爱,观看侗戏之热情,恐怕在全国各地也是非常罕见的。
  
  在贵州、湖南和广西接壤的这方圆几百里的侗乡里,倘若有侗戏演出的时候那些大剧种也会无人问津。甚至电影电视也无法与之争夺观众。侗戏总是以它动人的故事情节和纯扑自然的演技以及别致迷人的音乐使成千上万的观众流连忘返。
  侗戏实在无愧是侗族民间的艺术瑰宝。应当集中各种民间的、专业的力量将它挖掘整理提高,让这枝艺术奇葩大放异彩。让举国上下共赏之,让各族人民共享之。
  
  关于侗戏的产生,目前众口一词地承认黎平肇兴的吴文彩是侗戏之祖。现在的侗戏演出之前,老戏师一般要开坛设祭。敬请阴师傅、阳师傅和吴文彩师傅,即是因此之故。最早的侗戏,据说是吴文彩根据唱书《朱砂记》改编的《李旦凤娇》和根据传书《二度梅》改编的《梅良玉》。
  
  传说吴文彩在二十九岁以前只会编侗歌,后来他去到锦屏县城(当时叫王寨)和榕江县城(当时叫古州),看到演出湖南湘戏,广西的桂戏和贵州的花灯,从此他才萌发为侗族人民写戏的决心。
  为集中精力编戏,他废寝忘食,装疯三年。一直躲在谷仓中坚持创作,终于改编成功上述两个剧本。据此推算,侗戏的产生在吴文彩三十多岁上下即一八二八至一八三一年之间,至今约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比起一千一百多年前就产生的老戏来,当然是小巫见大巫。但比起乾隆晚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京剧,也可以说是大哥和二哥,两个差不多了。
  
  侗戏产生以后,虽然侗族人民喜闻乐见,但却没有得到迅速的发展。这虽然与其自身的民族局限性有较大关系,更主要的却是没有得到反动统治阶级的承认和重视,反而受到无端的歧视和恣意摧残。
  据资料记载,侗戏《珠郎娘美》因有反抗财主的内容,曾被官府禁演。从江县还发生过排演侗戏被恶霸毒打的怪事。但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在创造自己的侗族人民中间。
  
  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侗戏的发展。早在五十年代,省文化部门就专门组织过侗戏的普查工作组。对侗戏进行过普查,收集和整理了不少资料。作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侗戏的繁荣和发展。《黔东南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等刊物也零零星星的发表过一些侗戏的研究文章。但是总的说来,侗戏的研究工作显得十分薄弱。一九八六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本《黔东南苗族侗族民间文学论文集》。共计论文42篇,其中关于侗戏的文章只有一篇,比重只占2.4%。字数更少,只占全书的1.4%。因此侗戏的理论研究工作确实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侗戏要发展,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应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侗戏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立体交叉考察,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借以培养新人,促进侗戏的繁荣的发展。
  我们现在高兴的看到,侗戏在侗乡又蓬勃开展起来,有机会到贵州侗乡旅游的朋友,很可能有机会看到侗戏的精彩表演。
  
  本文曾发表在八九年《贵州戏剧》第2期,总第21期
  现在已经重新编辑并改动了小部分地方。

作者签名:
能鸣的钟说明没有停摆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