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熊钧平-个人文章】
读《孔乙己》杂感
□ 熊钧平
2005-08-08 20:27
收藏:1
回复:0
点击:4418
读鲁迅的《孔乙己》总会被伟大作家对底层读书人的悯怀所击中,既有无限的惋惜,也有无限的落寞。这也就是如我---也读过几年的书,也会之乎者也,因为和孔乙己有着许多相似的东西,总是寻找一吐为快的契机。
孔乙己的许多的遭遇源出于读书,由于读过书,他舍不得脱下那几十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话也满口的之乎者也,眼睛也喜欢抬起来仰慕圣贤斜睨草民,也就有了从最简单的描红字孔乙己到“回”字的四中不同的写法的演绎:也就有了偷和窃的争辩:也就有了满堂的哄笑与满脸涨红的尴尬:也就有了用沾满泥土的手走进无限黑暗的悲哀!
孔乙己可以说是在孔姓中最有个性的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读过屈原的《橘颂》,但是我从他不变的追求与坚定的信念中,看到了鲁迅先生赋予这个人物的思想精髓,他也曾有过意气风发的少年和青年,我想他是没有荒废时间的,熟读四书五经:“多乎哉?不多也!”不就是来自《论语·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尽管他用的地方和其中的意思不一样,但他的演变却是这样的让人佩服。至于他为什么没有进学,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个中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也许是文才不及,也许是他的思想不能应景,还有可能是没有贿赂的个性,呵呵,也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人收受贿赂。总而言之,即使在他穷途末路的时候,也依然以读书人自诩,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相比起来,孔乙己没有阿Q有比较强的生活能力,他不会自释,不会把自己放在孙子的位置,不会给人打了,还会说是儿子打老子,还会说自己是第一个能自怨自艾的人,所以孔乙己在别人取笑他没有取得秀才的时候,“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说到这里,我有些观点与教科书上的不一样,教科书上说是孔乙己是在卖弄自己是读书人,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我不敢苟同,我想一个落拓的读书人,穷酸到了几乎要靠挂帐才可以喝到酒的地步的人,是不可能卖弄什么的,这应该是窘迫,是无奈,是用这些人家听不懂的话来搪塞。呵呵,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件让人哑然失笑的事情:有俩朋友在一切谈天,话题是市场价格,唠嗑的甚欢的时候,其中一人的熟人路过奉烟,另一人以为自己也可以沾光,也有自己的一份,于是伸出手去接那烟,然而那人没有给他,他甚是尴尬,伸出去的手不知道怎么才好。好在他机灵,把那手做了揸开的八字的手势,说超市的洗头水八圆钱一瓶,轻描淡写的遮掩了自己的窘迫。孔乙己没有和人交流的机会,如果他不说那些叫人半懂不懂的语言,那他只有找一个地洞钻进去。
最近又在热播的《大宅门》,其中的王喜光给人的印象很差,分析其当汉奸的原因,大概就是他一辈子只当奴才,想倚靠日本人当当主子过把瘾。孔乙己也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中举当老爷,然而这也只是梦想,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社会弃之如敝履。 并且让那些目不识丁的大老爷们在饭余酒后作为取笑的谈资,人情的冷暖在一阵阵的哄笑声中显得是这样的势利。我想要是孔乙己一举成名,不知道那笑声中的讥讽还有多少成分。那在中举前不惜用最粗俗的话语咒骂范进的胡屠户,不是在范进中举后俯首低眉一口一声老爷吗?不是说连某某某也比不上吗?不是还在范进那里讨便宜吗?
可是孔乙己没有这样的幸运,于是只能穿一件长衫站着混在那些短衣帮中间,就着茴香豆,吞咽生活的苦酒。面对劈头盖脸而来的嘲笑和讽刺,他除了忍受,还是忍受,尽管其心灵里在滴血--这血是他苦苦追求的笼罩在举人头上的圣光,化做冰冷无比的钢圈无情的砸出来的!以至在凄冷的晚秋,那奈以避寒的长衫也被通过科举一举成名的丁举人剥去了,我想他是不是因为那长衫十年没有洗也没有补而有失读书人的身份,就没收了。并且还给了他惩罚:用手走进酒店,喝完酒,再用手走进冬天!
孔乙己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还可以说,是那些自诩为什么什么的人的悲剧。写到这里,我觉得,人首先要生存,读书是为了生存,然而在现今,读书人到处都是,那读书人的清高也就不复存在了,就得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踏踏实实的生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孔乙己时代对读书人的诱惑,在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但是想通过读书一举成名天下知已经不能成为现实,只有那些把知识变为力量,把知识作为通向成功阶梯的人才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