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皖淮-个人文章

美丽的邂逅

皖淮
2005-07-17 12:35   收藏:0 回复:4 点击:339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我下放在M市农村。
  
   四十年过去了,一件萦绕在心头的往事还是那样清晰,去年重访这座县城时,竟意外地遇到了当年共同下放的知青伙伴。
  
   认识李艳是偶然,细想,也是缘分。在那场知青下放运动中,我决意要在姑妈所在的M市下放,当地知青办的同志说,过几天有一个知青集体户要走,可以一起下放。我还提前去了下放所在地的公社,并且熟悉了即将下放同学。事又凑巧,那个集体户阴差阳错不走了,改为商业系统组成的插队户,去另一个乡。管他呢,只要是下放就行了,于是带上行李,坐上了一辆贴满标语的大卡车,走了两个小时,把我们这些叽叽喳喳的小青年送到了一座小山村,下车搬行李的时候,她在帮助大家提行李,以为是只轻轻的衣箱,“哟,谁的箱子,这么重。”“是我的,里面都是书。”相视一笑,我结识了这位名叫李艳的女孩。
  
   人生地不熟的日子,只有八个样板戏的年代,文化生活贫乏得很。那些日子只有“耕耘劳作锄在手,青灯明月书为伴”,只要好天气就参加生产队的农活,挣来工分就行。下了班,或者是下雨阴天就由自己支配了。那时候我家特穷,姐弟六个,依靠爸爸一人工资维持半饱的日子。姐姐、弟弟和我都下放,还有弟弟妹妹在读书。家里穷也就不想增加爸爸妈妈负担,所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我是不回家的,也没有钱买车票回家。记忆中的几次回家也是壮着胆子,扒货车或者逃票回去的。所以我早有准备,下放了,带出去一张嘴,也省得父母为难。于是,我把能够找到的书都放好。几本五十年代的小说集、高中语文课本,还有我早买的中医教材(早年想往学医)。她也爱读书,我把自己关在屋里的时候,她也在找书读。于是我俩一起看书,谈小说也谈样板戏,虽然苦,可是志趣相投,下放了衣食无忧又无牵挂,日子倒也自得其乐。可第二年就不同了,国家发给集体户的政策性补助和商品粮用光之后,口粮不够,烧柴奇缺,加之小青年不会过日子,度日维艰。有时候饿饭,我常常在半夜醒来,找吃的。夏天还好说,冬天就更惨了,屋里水缸冻了,烧柴也没有。
  
   这年冬天,李艳一家以五七战士的名义也下到了那个乡,她决意要回到自己家里去。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天空一丝云彩也没有,太阳暖暖地照着,山坡雪地里闪着刺眼的银光,李艳走了十多里山路从农村的新家赶到知青集体户,秀发一层白霜,脸冻得绯红,进了门顾不得暖和一下,“走,我同爸妈说好了,你也到我家吧,吃在我家,也省得挨饿。在哪儿还不是下放。”“那,我住在哪哩?”我说。那个生产队也有个集体户,你就住在那里。我犯了孩子气,“咱是来接受再教育的,你回家还算接受再教育吗?”“你呀,死心眼,战天斗地在哪儿都是一样的。”后来她来过多次,劝过我,当然恨过我。李艳走了,我怎么回答她哪,这个小妹妹为我洗衣服,把我的小棉袄拆了洗净却又缝不上的样子真令我感动。找不到她的日子,读她的信更是令人心酸。我默默地为她祝福,像她为我祝福一样。
  
   二十多年过去啦,听同学说,她在M市一家印刷厂工作。那天,又回到这座县城,心想李艳过得还好吧。说这话时,我即将到安徽煤矿去报到。就在远走天涯之际,想不到竟在站前大街上遇到了她。我对爱人说,你看前面那人是不是李艳。爱人楞一下神,脱口喊了一句:“李艳!”真是无巧不成书,李艳站在我们对面,六目相对,一时无言。“这些年好想你们啊?”无须解释一切,那年你无奈而又伤心地离去之时,丢失的可能是今生最为宝贵的。她下了岗,为了孩子上学,她在经营一家小饭店,生意还好。李艳热情相邀,到饭店小坐。可是时间窘迫,只得日后再聚了。
  
   又过了近十年,还时常想起她。那次在M市相遇,不该不去她经营的饭店一聚,不该忘了记下她的电话号码。从白山黑水到江淮大地,还能有机会让两个当年的知青朋友再邂逅一次吗,好留恋那次邂逅。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