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子曰店-个人文章

逝者如斯

子曰店
2003-06-11 21:22   收藏:0 回复:2 点击:5215

    “这一幢一幢的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很宽敞。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
   ——《草房子》
  
   已经记不清,究竟有多少年再没有碰过儿童文学了。是从不再拥有儿童节之后?是从远离了童年之后?还是从失去了童心之后?仿佛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装在书包里的,压在枕头下的,放在书架上的,变成了张爱玲、三毛、刘墉、卡夫卡、村上春树,动作一致得就像有谁在“一——二”地喊着口号。而所有与“儿童”两个字沾边的东西,都被压到了书柜的最底下,扑上了灰,搁退了色,成为缅怀过去的凭证。
   因此,当我在百无聊赖中随手从书柜的最角落翻出曹文轩的《草房子》时,带着的是一种凭吊过去的心情。
   那一向我心里很乱,即将到来的考试,学生会的工作,与朋友的相处,事事都不顺利。在疲于应付的背后,我渴望一个可以慰藉心灵的东西,于是选择了回忆过去,回忆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简单透明的童年。而《草房子》,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书不厚,只有薄薄的一册。一般写给儿童看的书,都不会厚到哪里去。但就这么一本薄薄的小书,已经成年的我却花了两天的时间才读完,以平时一夜一本《镜花缘》的速度来看,这已经是很慢的了。到底是什么吸引住了我呢?
   故事的情节并不吸引人。书的主线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但桑桑不是书的主角。书里的人物不多,纸月,蒋一轮,细马,秦大奶奶……也就那么十几个。他们都有被详细地描写,但他们也不是主角。这本书没有主角。如果让一个小学教师来看,他一定会说:“怎么会没有主角呢?主角就是那一群读小学的孩子嘛。”但是我不愿意这么拔高了来看待,我更宁愿说,书里的每个人物都是主角,所以也就没有主角。
   桑桑是油麻地小学校长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小学的校园里。于是,桑桑知道的关于学校的事,很自然地也比别的同学多。桑桑终身难忘的童年,就是在学校那一幢幢草房子里、草房子前后及四面八方度过的。
   桑桑做的事情,几乎都是很琐碎很平常的事情。但透过儿童的桑桑们的眼睛看时,却凭空添上了一层庄重,再荒诞离奇的想法,也可以理所当然地付诸行动。于是桑桑把家里正用着的碗柜改成鸽棚,把父母床上的蚊帐用作渔网,把三九天穿戴的棉袄棉裤棉帽在三伏天里裹着四处招摇……在成人世界里,太多的规矩,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压抑着我们。很多时候,一些小小,没有严重后果的叛逆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快乐。但是,我们却顾忌着自己的身份,顾忌着别人的看法,舍弃了快乐去维护那所谓的“形象”。桑桑不介意这些。桑桑乐意给人们制造风景。桑桑总是给人们制造风景。所以桑桑总是快乐的,而我们总是不快乐的。
   蒋一轮爱上了十八岁的姑娘白雀。蒋一轮是桑桑的语文老师,正是风华正貌的时候。在桑桑看来,蒋一轮和白雀很般配,因为他们两个人都那么好看,样貌好看,动作好看,写出来的字也好看。桑桑不懂为什么蒋一轮给白雀的或白雀给蒋一轮的每一封信都一定要经过他的手(虽然他觉得送信是一件很神圣的任务),也不懂为什么明明两个人都已经幽会了,最终还是分开,更不懂为什么蒋一轮已经娶了一个不是白雀的女子做师娘,还是会和白雀继续通信。在桑桑看来,大人们的事情根本就无法看透。事实上,大人们自己看透了的又有几个?分了,合了,看破了,重来了,无止境的伤害和受伤害,却连个原因都说不出来。
   桑桑生病了,很重,重得快要死了,重得医生们都说没希望了。几乎所有的人,老师、同学、朋友,都用亲切而带了些怜悯的目光看着桑桑。而桑桑也模模糊糊懵懵懂懂地意识到自己将再也看不到太阳了。全靠文弱多病的音乐老师温幼菊,靠她“别怕”两个字和那首无词的古老歌谣,桑桑才能够依然美好地去看一切,去看明天。于是桑桑对谁都比以前任何时候显得更加善良。桑桑愿意为人做任何一件事情:帮细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给一个饥渴的过路人……他甚至愿意为羊、为牛、为鸽子、为麻雀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桑桑总是用感激而温柔的目光去看待那些在加速加倍地为他做着一些事情的人们。
   也许是死亡的阴影离我太远,我一直迷茫,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崇高的理想对我没有多大的激励作用,毕竟那离我太遥不可及。而桑桑的举动却多多少少让我领悟了一点。我总是说:明天一定……,下一次一定……,可有谁知道自己还会有多少个明天,还会不会有下一次呢?人生无常,也许今天看到太阳沉下去明天就看不到太阳升起来。如果真是那样,拖延到明天的工作会不会让自己遗憾?善待别人,宽恕别人,帮助别人也是一种权利,一种不知道哪天就不能享有的权利。多想想明天,不可知的明天,我是不是应该把今天过得更充实一点?我是不是应该以更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一切?“我还活着。”这是一个多好的感觉。
   《草房子》是一部儿童文学,但它不只是一部儿童文学,它可以感动的,是今天和昨天的孩子们。想起逝去的童年,想起逝去的童心,我平静了,也流泪了……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