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ah绿茶-个人文章

童年

ah绿茶
2005-05-14 22:58   收藏:0 回复:4 点击:4583

    洪波在都市的一个小的黑的屋子里出生。父亲是那个时代响应号召去农村的较早一批的。关于他当初的想法,洪波是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隐约知道一些。第一次没有考上大学,就在一个大学的图书室做工,家里很穷,他是长子,后面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为了生计,也拉板车,做苦力,依然很穷,常常是饥饿的。爷爷是一个机关小职员,因为历史成分的缘故,对每一个外面的人总是陪着笑脸,回家喝点廉价的酒,奶奶在壮工队里做着苦力。苦难的日子里总让人的脾气暴躁,少不了爷爷对父亲的不停的抱怨。青年的血容易沸腾的,父亲便成了热血青年,追随着他那个时代的脚步。农村果然是广阔的天地,只是苦啊,吃不完的苦!但那些城里来的青年在乡下人的眼里又是那么的神秘,陆续的成了各个行业的有工作的人,很值得乡下人的羡慕了。在那个年代有虽然不多但固定的工资,多好呀!
   父亲成了一位乡村教师。
   母亲在很多的兄弟姐妹中间排在中间的位置,家庭赤贫,更是无边的饥饿,她回忆说是差一点饿死了的那种,吃着米糠和野菜。那个极度贫困的家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洪波很久都不太明白。那个年代的赤贫倒成了不可替代的资本,二舅在那样一个环境里竟然还出落得身强体壮,当上了大队书记!出身红啊!洪波现在真是很感慨他的生命力的强盛。他和母亲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母亲的身体不好,她说是因为洪波外婆的身体不好的遗传缘故,可能是有一些道理的。身体不好的人总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悲悯,洪波觉得也继承了母亲的一些性格。大队书记是有魄力和权威的,看着家里快饿死的妹妹,嫁个知青就有口饭吃了。于是,便有了洪波的父亲和母亲。婚后日子的艰难不必细说,那个年代的许多人都经历过,现在时尚的青年,前卫的少年,稚嫩的孩子自是无法体会的,说出来,他们哗然大笑,怎么会这样?
   洪波将要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地区的师范学校进修。只好将母亲送到都市的爷爷家。爷爷和奶奶对父亲当初的离开本就很是不满,家庭的负担那么多,身为长子,他却没有替他们担待,更又娶了个乡下人,那么穷,真是负担!乡下人自然就成了受鄙视的对象。正月的一个日子里洪波来到了这个世界,旅途开始了!母亲的回忆月子里充满着苦难,还是饿,也许是以前饿怕了的缘故,总之对饥饿的感觉很明显。奶奶每天上班时在炉子上熬点粥,然后吩咐年轻的姑姑中午做午饭给嫂子吃。母亲吃了粥,很快又会觉得空空的,难受。姑姑届时正跟随大院里的一个老工程师在学拉小提琴,看奶奶一走她就跟着出了门,并告诫母亲别告诉奶奶。刚刚生产的母亲只有自己起床做午饭吃,还有最小的上中学的叔叔。乡下的生活习惯和城里的差异让母亲不知所措,做的饭菜总是不合他们的口味,招致不同的责备,母亲总是独自默默的流泪。不能让奶奶看到,她会在院子里大声地喊,媳妇还不满意呢,要怎么伺候她呀,她娘家怎么没人问讯呀,他们上班的时候母亲就独自流着更多的泪。总算月子里的日子过去了,父亲的进修也结束了。奶奶说你们回去吧,月子过了,我将媳妇伺候得很好,也不怕着风凉了。父亲带着母亲和洪波回属于他的家,那年的那个时候还下着雪,也不知怎么回事,越是清苦的时候天气好像也会越冷,大雪封了山路,没有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父亲和母亲背着洪波步行。风大,刺骨的冷(洪波当然对这些没有记忆的,全凭母亲的回忆)。又冷又饿,总算看到一户人家的灯火,上门讨了点热水,化开个一个那时不多的水果糖,那天少了奶水,母亲用随身的一个勺子舀起塘水喂着洪波,喝得很香甜,还发出叭叭的声音。后来的日子母亲每每回想起这些就落泪,洪波听多了次数,就没什么反应,只嘿嘿的对母亲陪着笑脸说,都过去了,都过去了。
   和别的山村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一起疯着,弄得一身的泥迹,回家后招致家常的责备。三岁的那年有次不知为什么,母亲用一根带子捆住了洪波的腰间,将洪波拴在了大门的门闩上,洪波大声地哭喊,将周围能够够得着拿得动的东西统统的扔了,乡亲们很诧异,问母亲,你怎么把孩子给栓起来了,看看洪波的战场,又叹叹气说,哎,这孩子脾气!
   洪波四岁的时候有了弟弟。
   上屋一个同龄的孩子叫做跟元的告诉洪波他的外婆家里有红糖,他们一人找了把半截的勺子翻越山岗往他外婆家的方向去,刚过第一个山岗,看见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只豺狗(一种类似狼的动物)在寻觅什么,幼小的他俩吓得魂飞魄散,哇得大叫起来,其实那豺狗与洪波俩还隔着个山沟呢。跟元比洪波稍大点,跑得比洪波快,落在了后面的洪波大声地哭着,跑着,天色暗下来,更扩散了那份惊吓。这是洪波幼时很恐惧的一次记忆。还有过穿着夹袄的时候偷偷下河玩水的经历,又有几次玩耍差点丢命的惊险。父母觉得洪波很调皮,让本就很艰苦的他们太劳神。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他俩合计,怎么的洪波也是长孙,爷爷奶奶还是疼爱的,城里的条件又好的多,将洪波送走吧。
   洪波穿着不入流的衣服进了城里很有名的一个小学。爷爷的家就在学校的对面。城里的孩子看着洪波说,这个乡下来的野小子!揍他!打不过他们,洪波只有跑得远远的。爷爷总是那么的唯唯诺诺,继续回家喝他的廉价的酒,微醉的时候半闭着眼睛听着咿咿呀呀京剧,还哼唱着。二叔从北京的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离开了他成长的城市。爷爷很是为家里出了他这样一个大学生骄傲,二叔是学电子的,给家里装了一个黑白的电视机,那年月可是稀罕物了,大院里的很多大官家里都没有呢,每每夜晚的时候,家里总是聚集几个大人还有一群孩子,大人们夸着二叔的能干和孝顺,爷爷更是骄傲了,这骄傲一直伴着他,直至他的去世。相比之下,父亲对这个家庭有什么呀,还娶了个乡下人,简直是耻辱,对二叔的赞扬之后总是对父亲的鄙夷。剩下的叔叔都没有考上大学了,相继工作,都娶了城里人。奶奶依然是早早的上班,很迟的下班,少有见过她的笑脸,终日的咒骂着,抱怨命运的不公与爷爷的懦弱,和人吵起架来总是那么的震天撼地。放学归来,爷爷总会让洪波捡着韭菜,洪波很烦闷这枯燥的家务,不平衡为什么姑姑和小叔总是可以不干活就可以回来吃饭,而且总是开饭时他们就准时回来了,很少迟或者早。小叔后来会迟到,他在和大院里一位处长的女儿谈恋爱,开饭时爷爷就会让洪波去站在楼下喊“小叔,吃饭了”。爷爷有时会说他们,可他们根本就无所谓,还和他争吵,甚至有一次小叔还掀翻了正在吃饭的桌子,这种时候奶奶总是和他们统一战线的,数落着爷爷的不是。好些年,洪波看到韭菜都会有些眩晕的感觉,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又没了这种感觉,现在觉得味道还很好!家里吵架的时候,洪波就不知该怎么办,他们会很凶,洪波此时若有什么不顺眼的举动会招来挺重的巴掌。二年级的时候,洪波敢在城市里面跑了,那时的公交车洪波的印象中只剩下那种长长的,中间有转轴连接的一种,外面蒙着帆布。洪波那么大的孩子可以不买票,放学的时候可以挤上车,坐到底站,又坐回来,往返,直到天黑了,才依依不舍的回家,那是很自由和快乐的时光。当然了,那么迟回去,免不了责骂的,有时还会有巴掌等待,但洪波依然快乐着。三叔结婚后在家里住了些日子,免不了的会有矛盾,后在厂里分有宿舍就搬走了。三婶是上海下放的知青,温柔。洪波的堂妹出生了,洪波星期天会去他家逗孩子,每次走的时候,婶婶会给洪波两角钱,可以自由支配,用来买喜欢的豆沙冰棒,四分钱一支的那种,奶油的要五分,就少了一次享受。那时星期天是洪波最幸福的期待,如洪波后来等着宝儿到来的急切心情。四年级的时候洪波会写信了,给父母写信,还问候着家里的那条花狗,可爱的花狗是童年幻想的好朋友,梦想着将它训练成一只军犬,好像那时候有一部叫做《赛虎》的电影,说的一只灵犬的故事,很羡慕,觉得可爱的花狗就是那只赛虎了,甚至比赛虎还好,更灵性。有一次的伤心之后,童年最后一次的信上只有这几个字:妈妈,接我回家吧,我受不了了。母亲很是悲痛,再也不顾父亲的反对将洪波接回了乡下。走的时候,奶奶极度的生气,在院子里蹦着哭骂洪波和母亲的没良心。洪波现在很后悔,这封信加剧了母亲的悲伤,成了她以后回忆时哭泣的一个话题。
   洪波觉得自己像是放飞的鸟儿般的自由,可以在田野里撒欢了。
   回到了阔别的乡村,看到热情的乡亲,和父母在一起,有个弟弟,还有驯服的花狗……空气是清新的,身体是自由的,那段日子是多么的快乐!在外婆和那么多的舅舅家轮流的吃饭,还有许多的乡亲招呼着吃饭,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高大的受欢迎的宾客,极度的满足。
   好日子很快就过去了。
  
  
原创[文.浮 世]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