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闲云孤鹤-个人文章

我经历的票据时代

闲云孤鹤
2005-05-11 18:40   收藏:0 回复:6 点击:3166

    那个时代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老土来到城里的照相馆,对营业员说:“同志,我要照相。”“照几寸的?”“要票吗?”“不要票。”“来它二尺吧。”营业员笑得喘不过气来。你能听懂这个笑话吗?听不懂,不奇怪,因为你没经过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无论买什么东西,做何消费,光有人民币是不行的,往往必须贴付一定的票据。比如:买粮食、食品要粮票,买布匹、衣服要布票,买副食:有肉票、鸡蛋票、鱼票、豆腐票、油票……
  不论买什么东西,买卖双方对使用票据的应答,那习惯已成自然了。再说那老土是头一次去照相,他不知道照相要不要照相票,也不知道照相讲论什么。当营业员说:照相论尺寸时,那老土心想可能要布票吧(因为布票论尺寸),便问营业员:要票吗?营业员答:不要票(这时他认为的是照相票)。老土一听不要票(这事便宜)便说道:来它二尺吧。营业员这才明白过来,于是大笑。
  先说布票。那年代,布票是城乡人人都有的,按人头算,每人每年一丈六尺半。若是买布匹或是成衣得按相应的尺寸,贴付等尺寸或规定尺寸的布票。若是买棉衣,光布票还不行,因为里边有棉花,还需要棉花票。买棉线袜子,需要相应尺寸的布票,买尼龙底的袜子,所需的布票就少一点,全尼龙的袜子就不要布票(当然那是七十年代以后的事)。
  关于布票也有世界之最,据说新疆的布票有其最短:一厘米面值,可以买一根头绳;也有其最长:一百米,这得够多少人穿衣服的啊。
  除了布票、棉花票等有限的几种票据外,其他许许多多的票据农村人口是没有份的。他们买东西怎么办?没法,挨着吧。实在需要就到黑市上去偷偷地买一点用。农民本来没钱,要买东西不就更贵了吗?这样不就越来越穷吗?是的,就是这样。
  那位说:农民自己种田、养殖,可以拿到市场去易货啊。可在那个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年代,这是不允许的。也是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
  还记得演员郭达演过的一个小品吗?其中的一声吆喝“换大米”是什么意思吗?你能真正理解吗?其实,那也是农民的无奈。大米虽算粗粮,可它是粗粮精品,卖价要比白面贵得多。因为口粮不够,农民哪里舍得吃啊。于是就用大米来换玉米面、黑面、地瓜面。再有一换就是换成粮票,然后再把粮票偷偷地在黑市上将它捣腾出去变成钱。
  好在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好日子。记得那是1984年,那会儿我在长春,身上带有全国粮票,也还有点山东粮票,学校给的是吉林粮票。那个时代的粮票分为全国的和地方的。在黑市上,全国粮票要比地方粮票贵得多。晚上在办公室里学完了习,肚子饿得慌,就到桂林路的小吃摊上,用粮票换烤干豆腐吃。山东粮票人家不要,全国粮票一斤顶九分钱,吉林粮票才顶四分钱。虽然粮票大大的不值钱了,可我心里高兴。我知道全国粮食丰收了,人们的日子该好过了,粮票也就快“下岗”了。
  1986年夏天,别人给了我一张自行车票,我用161元买了一辆26型永久牌自行车。到了秋天,这车就不用票了。可价格涨到了230多。还是这年的冬天,家里一气买了两台彩电。那是在侨汇商店里,一台日立20吋1650元外加300个侨汇券,一台凯歌18吋1380元外加150个侨汇券。
  我没去过外国,也不了解他们的当代史。是不是我们的票据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种种现象,都是世界之最呢?也许,我们有许多值得夸耀的世界之最,可这个票据之最我宁肯不要。
  关于票据时代我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可每忆起一些事都让我的心在痛,因此就草草结束了这个篇章。让我的心痛以及那个时代永远过去,一去不复返吧。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