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寻梦之旅-个人文章

照片着色--外一篇

寻梦之旅
2005-04-28 10:57   收藏:0 回复:4 点击:4275

    小时候,家里有个亲戚在照相馆工作,很是崇拜他。不是因为他会照相,是因为他有一手给照片着色的好技术。
  
   那时候还没有彩色照片,如果你想拥有一张彩色照片就必须请照相馆对照片做上色处理。那时在照相馆橱窗里陈列的一张张彩色的结婚照片和明星的艺术照片,都是经过画师们妙手巧夺天工而成。色彩与照片浑然一体,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彩色是后涂上去的。
  
   照片着色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从调色到敷色一点马虎不得,否则就会失真。一个画师水平的高低就在着色的准确度上。色调自然柔和。明暗深浅错落有致。
  
   照片着色有两种颜料,一种是油彩的,一种是水彩的。油彩的多为专业人员所用,照相馆是很少用水彩来给照片着色的。
  
   有一段时期,对摄影很感兴趣,没事就深更半夜的鼓捣照片(那时家里没条件布置暗室,冲洗照片只能在晚上做)。照相馆的亲戚送了我一本用于照片着色的水彩颜料。于是,在放大照片之余,又迷上了给照片着色。
  
   给照片着色并不是在黑白照片上直接涂抹。先要用一种药水把照片变成棕色,这样在颜色涂上去后就不至于受黑色的影响(水彩是透明的,黑颜色很难盖住)。
  
   给照片着色的水彩是一张张颜色纸,使用的时候用羊毫笔沾上清水在色纸上小心的沾着,让清水把颜色融化开来,然后再移到白瓷的调色盘上调色。
  
   着色时是不能一下就用很深的颜色涂上去,只能用水化开来一点点的渲染,让色彩自然过渡。否则照片上就会形成大块的色斑。虽鲜丽明亮,却是花里胡哨。
  
   后来与太太谈对像,虽然那时已有彩色照片,还是给她照了不少黑白照片,自己放大与着色。说起来,我与她的兴趣各不相同,唯照相与鼓捣照片却是非常一致的。多少年过去了,在翻看过去的照片时,那些涂抹的花里胡哨的照片给我们很大的乐趣,在回忆往昔快乐的日子时不忘相互攻击一下低劣的着色水平。
  
   现在相机已到了数码时代,自己冲洗放大照片和给相片着色的经历早已成为一段回忆。
  
   《外一篇----画像》
  
   南京有一种行业叫“画像”,不是对着人而是对着照片。
  
   在沿街的小巷口或是很窄小的门面房里,小小的工作台前,一盏小小的台灯不分白天黑夜的亮着,柔和的灯光洒下一片金黄。灯下一个老人比照着一张小小的照片,用炭粉一点点在白纸上敷衍涂抹着,渐渐画纸上的头像就由浅入深的显现出来。比照一下他手中的照片,惟妙惟肖竟然如同一张放大的照片。
  
   在老人的前后左右,多多少少都会挂着几幅已画好的照片,或是明星,或是伟人。用以体现画工自己的水平。
  
   以前照片放大技术并不普及,老百姓想要拥有一张大的照片几乎不可能。要想给祖宗留张可供拜祭的画像,多半靠画师对人或凭空想像着画出来。画师水平再高也难及照片那么传神。
  
   在需要一张放大了的照片而不得的时候,用炭画的技术临摹照片达到放大的目的,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渐渐画像就成了一个行业。
  
   用炭画来临摹照片可是一个细巧活,要把照片形神皆备不走样的放大成一张大“照片”往往要一二天的时间甚至更久。没点耐心真的不成,也许就是画像行业里的画工多为老年人的缘故吧。
  
   也曾花功夫去搞了一段时期的“画像”。水平没有,装备却是齐全,炭粉,画笔、画纸一样不比那些老头子们少。
  
   图像放大时是要打格子的,否则画起来比例一定会不准。那些画工们使用一种叫九宫格的透明塑料片,画时夹在照片上面,照片上的头像也就被许多方格分割。格子越多,画起来失真度就越小。为了也能拥有这一个关键工具,记得当时费了一番心思才搞到。
  
   只是,画像这玩意看起来简单,真正自己动起来手困难重重。且说炭粉深浅的敷设,有时局部觉得很好了。可是整体效果一看又感深浅不一。整体效果说得过去了。局部细节又嫌粗糙。
   最后总结一下,一方面是自己失之于耐心,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画照片也是种技术活,有技法传授的,想无师自通是不可能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画照片这个行当就无声无息的消失了。不知是那些老人相继过世后继无人,还是因为现代照像技术的日益发展让画像业失去了生存的天地。不过。我觉得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画画的技法,就这么失传了还是很可惜的。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