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ice.yuan-个人文章

寻找第六代电影人的“先天病”

ice.yuan
2005-04-19 20:49   收藏:0 回复:2 点击:862

    2005年,中国电影的大事件莫过于第六代导演楼盘竣工。走完漫长地下电影或者实验电影的痛苦历程,陆川、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新锐导演披挂上阵。给人们忍受第五代导演的“审美疲劳”后,终于带来了一丝惊艳,陆川2003年《寻枪》、2004年《可可西里》,2004年候咏《茉莉花开》,2005年顾长卫《孔雀》,及刚被解禁的贾樟柯《世界》,一连串的出击,也向天宣告了“第六代”名有所属了,也冠上了“艺术片”导演和称号。
   唯美的画面,却没没有质感;柔软的叙述,却过于细腻,第六代们冀望激起人们眼泪婆娑,不管怎么眼泪也是票房的重要指标。就那顾长卫的《孔雀》说事吧,电影讲述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小城的兄弟姐妹的青春幻灭,人性的缺憾。灰色的天空,弥漫着是令人压抑的空气。有节制的情感,镜头的尺度,在曾经持镜《红土地》、《红高梁》、《一个也不能少》的顾长卫,张艺谋的唯美气质无处不在。的确,人性的沦丧、道德底线的崩溃、社会的仁义责任不断摧残民族气质,在呼唤人性与道德的回归的时刻,时代需要这些电影刺激我们的灵魂。
   其实我更呼唤中国能有像《勇敢的心》、《角斗士》、《阿甘下传》这样的电影出现,更希望有一些民族英雄的重塑,民族意识的觉醒,即使是神话般的描述,我想这才是作为一个民族需要的。是血性,是张扬,特别在这个被外来民族压抑的时刻,比如说日本。我一直觉得这个时代没有信仰,没有精神,作为一个这样的民族是可悲的。那是在三年前,我看《红高粱》,大红血色、狂野的原性让我震憾。姜文光着膀子,满目怒火,一声怒喊,唤起了被压抑的心情。《英雄》出来后,人们对张艺谋狂批,然而我保持缄默,不作辩驳,更多是出于一种无奈。我虽不喜欢张艺谋的过分注重画面的营造,但他对秦始皇这一形象的重塑,让我感受一个大家的艺术气质。试问天下谁是英雄,是秦始皇,是无名,是长剑?他更多把秦始皇作为高大的形象来塑造。在我潜意识里,中国需要这样一个强者领袖来肩负带领我们走向强大的历史使命,在感叹五百年才出一个命运的时候,我为《英雄》叫好。
   “第五代”在中国电影历史里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我个人心中,无论此前还是后来者都是无法超越的。有人对“第五代”“第六代”之间作了比较,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们具有比较深的文化功底,在宏观的叙述背景中,对于人性也好,对于意识形识也好,都能够把握好尺度。而第六代更像在绣花,精美,并不是说他们花拳绣腿,而是在电影叙述上。
   第六代导演们,除了顾长卫、侯咏外,他们都是从学院里走出来的,在学校里实验着他们的电影,缺乏历史的沉淀,人生阅历,无不束缚着他们的审美视觉,这也是“第六代”输于他们长辈的致命弱点。
   最近贾樟柯的《世界》惨淡的票房就证明了这一点,虽然能频频在国外电影节获奖,“墙内开花墙外香”也只是第六代敢于和第五代叫板的条件,而缺乏国内的观众追捧与认同是他们是否维持“第六代”这个名号的重要法码。“第六代”无论是怎么的新锐、创新,我想当代影迷朋友期望的依然是“第五代”,即使是欺骗,即使是“审美疲劳”。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