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闲云孤鹤-个人文章

乡关何处(六)

闲云孤鹤
2005-04-08 21:08   收藏:0 回复:3 点击:2656

    一晃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其间我也曾漂泊他乡。心中总忘不了那块石碑,那可是我们祖先的信物啊,上面刻着厚重的历史呢。戏台也早就拆除了。多方打听,那戏台处成了一刘姓家族的宅基。戏台的石料拆哪儿去了?又用在哪儿了呢?天大的巧合,我那平房小院的南临就是刘姓家人的老大,与我关系不错。一次谈起了这事,他说:那块石碑已作了他家的房后墙基石,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说准确一些,这个纪念碑就在我家小院的地下呢,(他家的房基应是延伸到我院的地下的)难道这就是缘分吗?我当即与他商议,等拆迁的时候,我买下这块石碑,你出多少钱?他说我哪能要钱呢。
  还有一个巧合,还记得那个王姓红卫兵吗?我家小院建成十年后,他家也几经马路拆迁的周折,紧挨我家的后面,建起了小洋楼,也成了我一墙之隔的邻居。当然我从没与他谈起过当年拆石门的事。
  我的童年时期,石门这地方还是典型的农村,虽然离城市很近,但生活十分贫困,缺衣少食的日子我是过过的。多数家庭的生活都非常寒碜,离开这穷地方到城里去,成了每个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长的梦想。女孩好办,长大了嫁到离城更近的菜区,虽然辛苦,但可以吃到供应粮,不愁了吃。最好的还是嫁到城里人家,有吃有穿。那男孩子呢?等着招工?一来名额极少,二来那可是后门功夫啊。最底层的人们甭想。去当兵?在外混几年,绝大多数还是得回来。
  我还算有福气,赶上了能考大学的年代,拼了命的学,一定要离开这里。后来终于离开了,加上在外地工作,一呆就是多少年。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想家!起初,每天必去的地方就是收发室,总想第一眼看到有没有自己的家信。虽然没有烽火连三月,可家书抵万金呢。
  每当夜晚来临,最多想起的诗句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好像对这诗句又深解了几分。
  怎么办?回家!找门路,托关系。花尽了钱财,拼了命的调动。几经周折,几度妥协,终于又回到家了。我想象不出,当年高祖“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场景。可我的回归在某些亲人看来就是:狼来了!这使我又怎么能够理解呢?社会进步了?物欲横流了?亲情哪去了?人都麻木了?“围城”的哲学?
  去年有一天,同事和朋友都问我,昨晚看那电视了?我没看。什么内容?人说:是省台的一个法制节目,说的是一个93岁的老太太无人赡养的事,老人要状告儿孙们。好像是你家那儿的事。回来一打听,敢情那老太太就是我姓门中远支上的一个三大妈。哼哼!丢死人呢。
  这就是我的故乡?这就是我在外地日思月想的地方?这就是那个以忠孝传家的李家庄?这就是我与别人争说自己家乡好,而脸红脖子粗的地方?
  乙酉年清明节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