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素袖清裳-个人文章

今又清明

素袖清裳
2005-04-08 19:47   收藏:2 回复:5 点击:864

    风暖了,柳绿了,风筝飞起来了。江南早已是草长莺飞、春暖花开,这北方的季节才迈着姗姗的脚步,迎来了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按照传统风俗,清明应该是泪水伴着细雨纷飞的日子。而由于家乡的习惯,清明只是由家里的男丁们给先人添上一锨新土而已,绝对没有女儿家的事。因此,清明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就是穿过完年就收起来的新衣,还可以吃单饼卷两个平常见不到的煮鸡蛋,中午是一顿猪肉水饺。所以,清明给我的印象,绝对不是笼罩大多数人心头悲凄哀愁的情绪,而是和春天一样欢快明媚的心情。
   母亲说清明节的前一天才是清明,清明的当天是“寒食”,当然是为了纪念晋国的介子推。每到清明的前一天下午,母亲会和上一大块掺了二面、三面的面团,在灶门口支上鏊子,抱上一些玉米秸,前面放上面板。自己盘腿做在蒲团上,面板一头垫在小板凳上,另一头就放在自己的腿上。划一根火柴,点燃右边鏊子下的细草,先热着鏊子,再撕一块面团,抓上把面粉晃晃悠悠地擀起单饼来。鏊子热了,第一张饼已经卷上擀饼轴,从一边缓慢摊开。续一把草,再去擀第二张饼。眼瞅着鏊子,用翻饼杖(一块长长地扁木板)反过来烙一下,再迭成大小不一的两半,大的在上,烙一下边。不一会,下面的一层鼓起了泡,再依次烙那三个边。整张饼烙下来,挑在左边的笸箩里,下一张也就铺上来了。一个人忙碌着,擀饼轴、翻饼杖不停翻飞,半下午就擀出厚厚的一摞。我放学回来,先抽一张烫手的饼,卷上春天的嫩葱,抹上自家的豆瓣鲜酱,那感觉,绝对不亚于今天的孩子吃麦当劳、肯德基。但第一张饼,母亲是绝对不让我吃的,说怕将来出嫁后挨婆婆的打。
   有时碰上母亲没擀完,我也会帮忙烧鏊子,不是火大了糊了饼,就是火灭了,弄得满屋青烟,呛的泪流,还把饼烙白干了。每当这时候,母亲总是把我撵到一边,自己边烧边擀。要不就让我到刚刚返青的坡地里,沟崖上,找几棵苦菜。回家洗净后,等清明的早晨吃。
   清明的早上,还在睡梦中,母亲就把头天折下的松树枝插到我的头上,说一年会头脑清醒。早饭是单饼,每人分一个煮鸡蛋,我小,给我两个。饭前还要吃一棵苦菜,母亲说一年到头蚊子飞虫不往口里钻。还会用带米的高梁苗烧一大锅红水,一天就喝这个。粥糊糊是绝对不能喝的,要不然上学满脑子糊涂。这时,我总是只吃一个鸡蛋,把另一个悄悄地装在口袋里,拿着出去和小伙伴们玩,直到挤破了,才恋恋不舍地吃掉。
   清明后的一天,出嫁的大姐回来,会把她分到的一个舍不得吃,装回家给我。有时是一个大鹅蛋或泛着青色的鸭蛋,让我爱不释手。
   上学了,每到清明要去县城扫墓,捎的饭也是饼和鸡蛋。出来读书和参加工作后,就很少吃到母亲擀的饼了。
   生了女儿后,母亲来帮我带孩子。清明时,母亲会和院内的阿姨们一起擀上一摞饼,过个原汁原味的家乡节。
   后来,母亲年纪大了,上不动楼梯,就不再来了。我想起来的时候,会从街上买几张。忙得顾不上,也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回家说起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给我擀上一摞捎回来。
   前年,母亲大病了一场,再也做不动家务了。我回家时,只能为她包一顿水饺。至于擀饼这等技术活,我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今年清明,大姐母女俩在我这里。而我因为办公地点的变化,也不能去街上买了。星期天包出过节的水饺冷冻后,就思谋着如何解决单饼的问题。思来想去,找出久未用的平底锅和擀饼轴,在天燃气上用包水饺剩下的一点面,擀了10张小饼,想来5个人吃还够了,也算有时有节吧。
   对大姐说的时候,大姐怕我受累,说吃什么还不一样啊?我知道姐姐总是怕麻烦别人。而我能做的,也只有包一顿水饺,擀几张饼而已。虽说周末忙碌了一些,但自己的内心是平静的。
   人生在世,无论对父母、夫妻、子女还是兄弟姐妹,但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可……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