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jlyjlwh200-个人文章

足迹(74)--精打细算管好家

jlyjlwh200
2005-04-01 07:26   收藏:5 回复:16 点击:888

   
  2005年4月1日
  
  1986年局长分工,将财物后勤工作也分给了温河主管。
  这项工作对于温河来讲是个新事物,过去从来未涉足过;尤其这一年全县实行了“双增双节”,文体局的经费一下子被削去了7万多元。
  再加上原来剧团做买卖倒腾鱼,贷款是由局前任领导担保的。结果剧团赔进去10几万元钱,无钱还贷,银行就找到文体局这个担保单位,月月扣文体局的经费,使局内人员的工资都开不出来。
  应该说,温河是临危受命,如何在这种困难的局面下,调配好资金,保证各项活动不受影响,是摆在温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现状,温河通过调查研究,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制订出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度过了难关。
  温河亲自动手起草了“双增双节”的十大措施,印发到全系统执行;局内严格执行“一管笔”审批制度。
  每次活动,温河亲自和有关同志算细账,从一张纸一支笔开始精打细算。一次温何看票子时,发现了一个买眼镜的收据,温河一查,原来是出纳自己做主买的。再细一查以前她也曾经私自买过其它东西。于是温河毫不客气地将票子剔除,让她自己去报销。
  温何组织计财股同志经常对基层财经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有两个单位领导平时花钱不注意节约,温河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们。
  这两个单位的领导年终深有感触地说:“多亏领导批评,不然年底资金超出,工资都发不出去,更不用说奖金了。
  局里养一台小车,温河绞尽脑汁尽量少花钱。平时车出现故障,就让开车师傅自己买零件修;大的毛病就买来零件,由开车师傅请几个技工帮助修,然后供一顿饭了事。基本不去修理店去修,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单位的车难免外借,一旦外单位来借时,温河尽量兼顾本几个事一起办;局内用车,也是多事合一去办。
  车油每月供应仅300公斤平价的,超出部分就得买议价油。温河总是千方百计找有关领导额外批点平价油。总之这一点那一点积攒起来就不是小数字了。
  1986年全年小车用款达1万2千元,而温河管理的1987年只用了6千元,节省经费百分之五十还多。
  一个时期,由于体育工作比较忙,温河对其它工作就有些忽视。一次市里要来检查财务基础统计工作,事先局内同志向温河做了汇报,可温河只听了听,没有讲什么具体意见;更没有亲自抓一下。由于温河没重视,局内会计拱不动基层,结果市局检查后,财务基础统计工作不合格。
  事后个别同志向温河反映,说财务工作同志有意见。
  听到这些后,温河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工作是要有主次之分,但决不能出现抓与不抓之分。自己对分管工作不抓,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志就无所适从。
  想到这,温河主动将计财股的同志召集起来,认真地听了一次关于这项工作应达到的标准及本县的现状,并同大家一起研究了具体措施。
  之后,温河将基层单位头头和会计,全部调上来,提出了严格要求,于是各单位都行动起来了。
  温河又责成计财股下基层反复检查三次,出现“卡壳”的地方,温河亲自出面解决。
  这样一抓,工作大见成效。
  1987年底文化财务基础统计工作被省文化厅评为第一名,获了奖。
  国家文化部在吉林市召开了现场会,主要看了永吉的统计工作。这下计财股的同志高兴了,温河也尝到了“十个指头弹钢琴”的甜头。
  一个单位往往在小事中最容易出矛盾,在福利分配上也最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且,毛病也多出现在领导的特殊化上。
  温河在主管生活安排期间,无论分什么东西都做到领导与群众一视同仁,平均分配。遇到肉类肥瘦等难以分得均匀时,就让分配者想尽一切办法尽量使质量相差无几,然后再用纸包起来抓阄,拿到什么样谁也不会有意见了。
  温河日常无论手头多么紧,也从来不以权占借公家一分钱;出差也决不揣公款,都是花自己的钱,回来按标准报销。
  他虽然手握财经大权,更从不用公款招待自己的客人或朋友。
  一次温河搬家,在饭店安排了两桌饭,等温河结账时,饭店老板却把饭钱记在了单位的账上了。温河见了,坚决没同意,将饭钱扔给老板就走了。
  节假日,小车必封存,自己外出办事,都是去挤公共汽车。
  一次长春家里来了封电报,说80岁的老父亲病重。温河见天色已晚,公共汽车没了,无奈只好用了单位的车,回来后燃油费、过路桥费温河都是自己掏的腰包。
  廉能生威,由于温河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致使其在职工中有很高的威信。榜样的力量也就变成了无声的命令,无论布置什么工作,同志们都能十分自觉地去完成。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