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sjk-个人文章】
“小角色”的自传(续二)
□ sjk
2005-03-13 10:38
收藏:0
回复:0
点击:4619
为了让我能够及时返回一年级,父亲托人找关系,费了不少心思,校长总算是答应了,不过前提是任课的班主任同意才行.父亲赶忙跑去找刚刚的那位“名师”,可是听得出来,她是很不喜欢再有插班生了,说是班上已经坐不下了,但是她又不敢直接拒绝,而是再次把校长推出来,说是得亲自得到校长的同意,要父亲再找校长一趟,这就是有名的推卸“功夫”.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只能再找校长,费了一番唇舌才又动员了校长亲自跟那老师解释.可是这远远没有结束,那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说是我期末考必须得考好,否则我还是只能算是寄读生,成绩与她毫无关系.这下,父亲真就是火了,但是却也只能是压抑自己的怒火,因为毕竟我还得在她班上上学,怕她对我有所偏见.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是很介怀这位老师的原因.
虽说是曲折了点,我还是搭上了末班车.但是更加辛苦的事还摆在面前呢,因为在幼儿园的这段时间,人家已经上完了拼音课程,教到了简易汉字了.这就直接导致我的拼音一直没有过关,课一直跟不上.尤其是前面几次听写,我都是以失败告终,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不过,还好我有个教小学的姑姑,她只能给我开小灶,每每知道我有听写的时候,我就让姑姑帮我再复习一遍,叫我怎么记住这些字和发音.有一次,我竟然得了一百分,还获得了那位老师似乎表扬的“表扬”,她说:你们竟然连某某都不如.虽说不是很中听,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是我受到老师的第一次公开表扬.
慢慢地,就已经临近期末考了,这对我是极其大的考验.不成功,便成仁.我必须得及格,否则我只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寄读生。我最终还是成功了,语文数学都考了七十几分,这分数不算高,但是在当时的农村教育中,这也还是一个可以让人满意的成绩了.总算是度过了信任危机的试用期,哎,回想起来还真有点意思.但是,也是没好到哪里去.那位老师还是对我不理不睬,上课也是很少提问到我,感觉就像是后娘养的.这也就让我联想到现在的有些老师为什么会那么牛了,据说只要跟家长暗示一下,家长就得把事情做的好好地,生怕得罪了老师,冷落了孩子,耽误了孩子的学习.看来这是一种共性啊.
到了二年级升三年级的时候,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不利于教学,学校决定在三年级时拆分班级,一分为二。听说怎么分的班也是由这位教师决定的,毕竟她是“名师”嘛。后来我发现她选学生的标准是按地缘来的,这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偏偏她就又搞了一个特殊。那就是把和我同村的一位家庭经济较好的,学习成绩也不错的同学给弄到她们班上去了。这就让本来对她有意见的我更加看不过去,对她更加有意见了,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还是因为这就直接导致父亲对我的学习的怀疑了。他常说:“自家的小猪咬不过人家。”
话说到了三年级的时候,隐约记得自己好像对男生女生的关系有点印象了。记得之前是很讨厌和女生坐在一起的,可是自从分班以后,我和一漂亮女生坐到了一起。我就觉得和她在一块的时候特别的开心,好像很多事情都是听她的,觉得凡是她说的都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课间操的时候,我就更加迫切地希望她能够排在我后面,希望全校的同学都知道她是我“马子”,呵呵。要是偶尔她换了位子,我就觉得特别的难受啊,难道这就是我早期的“暗恋”了?
由于分到班级的老师的教学水平确实是较为一般,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在七十分左右,这也就是我小学成绩的主流了。由于当时的农村教育条件非常的恶劣,我这样的成绩也就一直没有受到家人的置疑了。
直到六年级的时候,我也就开始想努力学习了。因为当时有一条明文规定:凡是语文数学总分没有达到120分的,都得交钱的,好像是按分数来的,少一分交多少钱这样。我就觉得怎么也不能给再家人添这个麻烦了。再说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是不好,俩兄弟念书要花掉家里好多钱的。而且当时父亲正想转行,花了近万元去培训了一本机动车驾照。这还是首批的花销,更大的投资还在后面呢。因为培训完就意味着得买辆货车来使,这在当时可真是有点天文数字了。当时都流行日本的三菱大货车,一辆旧的一般也要近三十万元。所以当时父亲的压力甭提有多大了。所有的亲戚都借遍了,甚至也借了民间的那种高利贷,也还是没有借到一半的钱,因此只能再找了两个合伙人。但是这也为后来的矛盾买下了伏笔。
钱是借够了,可是也没办法说想买就可以买到的,也得人家乐意卖啊。当时这种车是很紧俏的,一般是很难买到。这就意味着借了三十万元在家里吃利息了,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啊,因为当时的民间贷款利息是很高的,即使是亲戚也是少不到哪里去,保守估计也得是2.5%的利息。所以车子还没买成,就已经是花了好些钱在利息上了。
记得当时初一入学时,拿的是家里借来的钱去注册的。这时我也就有了一种“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感觉,从那时起,我也就很少乱花钱,很少跟家里要零花钱,一般都是家人拿钱给我。(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