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chgdah-个人文章

风流女皇武则天

chgdah
2005-03-08 10:24   收藏:1 回复:0 点击:4434

    (原载chgdah《家中的风景》2000年中国文联版)
  
  ------------------------------------------------------------
  
  公元690年9月的一天,唐代都城长安街上,到处张灯挂彩,锣鼓阵阵,鞭炮声声。皇宫里,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妇人,头戴皇冠,身着皇袍,端坐在正殿内的御座上,笑咪咪地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叩拜。此人就是代唐自立的女皇武则天。
  
  中国素来是一个很少有女人政治席位的国度,作为一个女人,她不仅有幸参与国家最高政治决策多年,还名正言顺地登上了素来只为男人专享的一国至尊的宝座,手握权柄、君临天下,有声有色地指挥着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她是怎样创造出这样一个政治奇迹的呢?
  
  一
  
  武则天,又名武“明[上]空[下]”这都不是她的初名。“则天”,是她代唐自立后自封的,意思是要效法天地自然之法则来进行统治;至于“?住保?古籍无载,据说是她自造的一个字,意思是说她的执政,犹如日月在天,光辉普照。这当然是为了美化自己的一种政治宣传。
  
  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4年,老家在今山西文水县东。其父武士获,原本为木材商人,后弃商从军,任职于唐高宗麾下,贞观初年曾官至荆州都督,居三品。
  
  出生在这样家庭里的武则天,也算得上是名门秀女了。不幸的是她十岁那年父亲病故了。人死人情尽,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在家里还有两个异母哥哥骄横无礼,常常欺侮作为父亲继室的母亲和她们三姐妹。这种内外受气的残酷现实深深地刺伤了她的自尊心,使她萌发了一种强烈的奋发上进、改变现实的愿望。
  
  很遗憾,在那种“女子与小人”等称的社会里,哪有女人直接参政的机会?除非是走曲线,争取作达官显贵的妻妾,当然最好是作皇帝的宠妃或皇后。武则天瞄准了这条道路。她作为父亲的宠女,从小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知书达理,谈经论道,不亚须眉。她的原则是取法乎上,即争取进后宫,作一个皇后娘娘。史书上说,武则天早在襁褓中时,曾有术士相面,对她父亲说:“此儿有帝王之相。”父亲说:“只要能当个皇后娘娘就不错了!”这可能是后世史家为神化武则天而杜撰出来的,也可能是武则天自己编造出来唬人的。无论怎样都可以看出,想当皇后正是她童年时代的梦。
  
  武则天14岁时,才貌双全,艳名远播。太宗有意物色宫女,便下诏召武则天入宫,武母杨氏接旨后黯然神伤,悲痛不已。她也曾是个名门闺秀,很了解后宫内幕,知道那是个是非之地,生死之场,稍不注意就会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绝非是一般女孩所宜呆的地方,因此很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去跳“火坑”。武氏却不然,她笑着说:女儿得见天子,安知非福?”可见武氏对于自己瞅准了的路是绝不动摇的。武氏终于随使者一同进京,面见太宗。一般女孩平时足不出户,一旦见了当今圣皇要么惊恐,要么羞涩,总之都是要忸忸怩怩的。武氏则不然,她见太宗时并不慌张,先盈盈拜下,再陈姓名,口呼万岁,彬彬有礼。太宗先已产生好感,再看芙蓉颜面、豆寇年华,一双丹凤眼,秋水盈盈,兼百啭娇喉,莺啼燕喁,更是喜欢。当夜留她侍寝,刚开始,太宗还担心她过于娇嫩,禁受不起,不料她竟主动纵体入怀,啼笑自若。太宗一时高兴便赐她一个芳名,叫“媚娘”。早起视朝回来,又下诏封她为“才人”。
  
  当时的后宫佳丽,等级森严:一后、四妃、九昭仪、九婕妤、四美人、五才人。此外,还有三班低级宫女,每班27人。武氏初一入宫,便被封为才人,也算是很有些破格了。
  
  不知是怎么回事,此后的太宗,对她虽然非常宠爱,却始终未再继续提升。所以直到太宗去世,居宫12年,却一直只是个“才人”头衔,终日里只是管管皇帝衣物用品,读点诗书,以消磨时光。这对于武则天来说,确实是“壮志”未酬,于心不甘的,但也无可奈何。
  
  二
  
  好在武则天非常精明,她知道死守老皇帝,无论怎样曲意承欢也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了。于是就设法寻找新的出路。
  
  她的出路在哪儿?在太子李治身上。李治是唐太宗的第四子,为长孙皇后所生。与他一母同胞的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承干,一个叫泰。承乾早立为太子,可是为人卑俗,终日只知与娼优孪童为伍,不以天下国家为心。泰虽不是太子,可是为人正派,折节下士,又有学问,颇受父皇太宗疼爱。承干怕泰抢了他的太子位,便明争暗斗,最后起兵谋反,很快被太宗镇压下去。太宗一狠心废掉承干的太子位,但不愿杀他。太宗很想改立泰为太子。又怕泰一旦继位就势必要杀死承干,去征求心腹大臣长孙无忌的意见。无忌主张改立四子李治。太宗认为李治为人谦和,却过于柔弱,不足以继承大统。为了摆平矛盾,太宗只好违心地加以首肯。遂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下诏立四子李治为太子。
  
  太宗驾崩之前,染病在床数月,武媚娘终日侍奉左右。太子李治也常在榻前尽孝,与媚娘时常见面接触。武媚娘一则是漂亮,二则是比别的嫔妃多了点心思,常向李治暗送秋波,脉脉传情。李治本是个花花公子、多情少年,尽管已娶妻室,却仍然存心采花折柳,面对一个美貌女子的频频调情,很快就春心荡漾、意马心猿了。尽管宫禁森严,他们在老皇帝跟前不敢明目张胆地乱来,但是一旦避开老皇帝就不愁没有机会在一块儿厮混。后花园里,大殿深处,他们常常相遇,会心一笑,挨挨擦擦,乃至接吻调笑,已成家常便饭。久而久之,太子的色胆渐渐增大,竟至于闭户调情,展衾行乐,海誓山盟.
  
  太宗临死前问媚娘日后作何打算,武氏不露声色,只说愿削发为尼,永为圣上祈祷,实际上是想来个缓兵之计,待日后他图。也许有人发现武氏绝非等闲之辈,就编造了一通神话说:“数年之后,必有武姓者而起灭唐。”用心无非是要借老皇帝之手杀掉武氏。武氏既说愿削发为尼,远离尘世,当然也就不可能威胁大唐,老皇帝也就诏准了武氏所请。
  
  老皇帝死后,殡礼极隆。武氏总可以找到李治商量日后生计,少不了又是信誓旦旦,指天盟约。殡礼完毕,李治宣誓登极就位,号为高宗。武氏满身孝服素裹,辞别皇宫,前往感业寺削发为尼,长斋拜佛,为老皇帝守节。这命运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太不公平,可以说是非常残酷!
  
  好容易熬到太宗三年忌日,高宗果然前往践约。当然表面上还是说前往佛寺行香,为亲超度。武氏当然不会错过良机,在高宗面前,且哭且泣,追述别后苦况,引得高宗也呜呜咽咽。高宗一动情,武氏便趁热打铁,尽情挑逗,把个高宗逗得欲火升腾,神魂颠倒,急不可耐,竟拥作一团耕云播雨一番。此后高宗又多次驾幸,致使武氏以一女尼之身,坐孕龙胎。
  
  高宗正妻王皇后很快了解到多情丈夫的外遇,但她并没有醋性大发,怒火中烧,而是体谅宽容,甚至主动催促高宗尽快把昔日的武媚娘妥善地接回宫中皇后如此行事并非是她贤德,而是别有所图。原来高宗当时十分宠爱淑妃萧氏,王皇后终日吃醋也无可奈何。这个自作聪明的女人想引武则天入宫以牵制萧妃。就这样武氏终于如愿以偿,意外顺利地再度进宫。
  
  三
  
  初返皇宫,武氏侍侯高宗,更注意曲意承欢。高宗对她也宠爱有加,不久即封她为昭仪。
  
  武昭仪没有辜负王皇后厚望,她们联起手来,同共对付萧淑妃,故意给她气受,淑妃忿极上诉,不过方式很不高明:哭诉,吵闹,娇横自恣,越这样,高宗越不喜欢,最后甚至十分讨厌她了。这一下王皇后可高兴了。不过她高兴得太早了,须知这是前门拒虎,后门引狼,武则天的争宫之火很快就要烧到她自己的头上了。
  
  武氏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扳倒王皇后,自己坐上皇后的宝座。
  
  这是很难的。王皇后是当年太宗亲为择定的。太宗临终时特别把心腹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找去,指着高宗和王皇后,要他们一定善为辅佐这对“佳儿佳媳”。武氏要挤垮王皇后势必要引起一些顾命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武氏并不知难而退,而是很有信心地认真去努力。
  
  王皇后为人有个毛病,对后宫仆人好拿架子,耍威风,不很得人心。武氏则不然。她很注意以小恩小惠笼络宫人,每得赏赐,必悉数分给宫人。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们自然感恩戴德,甘为武氏效力。武氏要她们暗察皇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便找到点借口到高宗那儿去告御状。哪知皇后平时谨言慎行,武氏一时很难找到什么有力的证据。
  
  找不到证据就去制造证据。武氏想出了更高明的办法。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闰四月,武氏生下一女,长得乖巧,很逗高宗喜爱。一日,武氏闲坐宫中,忽闻皇后来访,她嘱宫女几句,便闪身避入内宫。皇后见武氏不在,抱起婴儿抚弄了一会儿就走了。武氏见皇后离去,从内室里出来,走到女婴床前,死死扼住女儿喉咙,竟将女儿活活掐死,然后再用被子盖上,若无其事地专候高守驾临。高宗宠爱武氏,每日上朝完毕,必来武氏处谈笑取乐。不一会儿,高宗驾到,要看看刚出生的小女儿,武氏命宫女去抱,掀开被子一看,女婴七窍出血,已经死了。高宗大吃一惊,武氏也假装昏阙过去。高宗忙问究竟,宫女们一致都说,武昭仪去后花园摘花,王皇后来过,并抱视了婴儿。高宗一听以为必是王皇后所为,大发雷霆,说:“如此悍妇,天理难容,朕决心将她废了。”
  
  消息传出去,大臣们一致反对。
  
  武氏怂恿高宗先去长孙无忌府中疏通。无忌是先帝老臣、高宗舅父,又有佐命之任,口松,废后之事便告有望。一天,高宗偕武氏一同驾临无忌府第,这对一般大臣来说堪称殊荣。可是无忌心知其意 ,便不卑不亢,支以他言,不入正题。高宗与武氏不达目的也不愿轻易离开。日暮留宴,高宗为讨好无忌,先赐封无忌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然后再说明来意。无忌一听,仍然执意不从。高宗碰了一鼻子灰,很不高兴。武氏却故作镇静,谈笑风生,从容与无忌妻妾道别回宫。次日,武氏又差宫人装满10车珠宝缯制无忌府中,无忌勉强接受一些,大部分随车璧还。隔数日,武氏再让母亲杨氏亲往无忌府中祈请。无忌终不肯应。
  
  无可奈何,武氏只好恳请高宗先封她为妃,仅低皇后一级,虽有人反对,但最终还是办成了。
  
  废后风波一度告平。不久,武氏再度掀起轩然大波。
  
  一天,武氏暗命宫人备一木偶,上面写上高宗名字及出生年月日,用铁钉钉上,偷偷埋在皇后床下,然后趁高宗头痛难忍之时密语高宗,促他前往验视。高宗果然在王皇后的床下挖出此物,不分清红皂白,大发雷霆。这时的皇后已百口莫辩,大喊冤枉也无济于事。
  
  这一次高宗是下决心要废除皇后了。他宣诏让长孙无忌、褚遂良、李?蕖⒂谥灸?等上殿议事。李?匏;?头,称病不上朝,于志宁骑墙默不作声。褚遂良为了不辜负太宗临终遗嘱,刚正不阿,据理力争。他说:“武氏前事先帝,众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说罢,置朝笏于殿前,气归田里,以为这样就可以迫使高宗收回成命,改变初衷。恰恰相反,高守见状大怒,命左右引遂良下去。武氏乘势在帘后大喝:“何不扑杀此獠?”幸亏无忌急忙挺身力谏,才免遂良一死。
  
  李?薇暇估夏鄙钏悖?他知道,高宗作为一国之尊,手握最高权柄,任何人也约束不了他的,既然他铁心要办一件事,谁反对也没用。因此当高宗问到他的态度时,他便暗示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要问外人。”武氏再加以发挥,让人放风说:“一介农夫多收几石粮,尚欲易妇,况天子乎?可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这一方面是促使高宗尽快决断,另一方面是责备无忌、遂良等人多事。这策略确实高明。
  
  永徽六年十月,高宗终于一狠心下诏废掉王皇后和萧淑妃,囚于别宫,另立武氏为皇后。
  
  举行册封仪式那天,武氏身穿锦衣翠章,头顶金冠,足著珠履,灿然若天神,在众侍女的簇拥下登殿受封,接过大臣所献玺绶。随后,高宗又特为这位新后开例,让她乘辇直抵肃仪门,检阅文武百官及四方异邦首领。武氏下辇登楼一看,楼下黑压压地跪着无数朝臣显官。武氏看在眼里,喜上眉梢。一个弱女子,历侍二帝,曲意承欢,度过一重重危机、击败一个个对手,终于成为强者,荣为皇后,贵尊四海,昔日的梦想变为现实,叫她如何不喜呢?
  
  四
  
  武氏决非平凡的女姓。她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她很清楚,皇后之位,炙手可热,争夺者大有人在,得而复失的危险依然存在。要想保住皇后之位,她还有很多事要做。她要把能够对她构成威胁的人物一个一个地铲除掉。
  
  高宗是个多愁善感、反复无常的人。他觉得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处置似乎太严厉了点,于是,乘武氏不在跟前的时候,便信步来到囚禁王、萧二人的冷宫去作探视。两个过去相互敌视的女人,如今同遭此厄运,悔之已晚,便齐声向高宗苦苦哀求,高宗恻隐之心顿生,答应回头一定设法解救。这事马上就被宫人密报武后知道了。武氏闻讯赶紧去找高宗扯皮。高示似又觉得愧对武后。连忙矢口否认此事。这等于给了武后一个机会,武后乘势偷下矫诏一道,先杖王、萧二人百下,再砍去手足,投入酒瓮之中,巨创再遭酒浸,疼痛难忍,哀号声声,数日才绝,死于非命,武后如此残忍以对待这两个女人,并非缘于多大雠恨,而是为了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以诫后宫嫔妃莫要自作聪明,胆大妄为去与她争夺皇后之位。
  
  后宫一里安定,武氏又腾出来手来向过去极力反对立她为皇后的元勋老臣开刀了。
  
  她先怂恿高宗借故把褚遂良贬出京城,调往潭州,上任不久,复又贬往桂林,屁股还没坐热,又被贬往爱州。贬来贬去,褚遂良身心备受折磨,积忧成疾,很快含恨去世。与褚遂良一同受贬的还有韩瑗、来济等老臣。韩瑗被贬往振州,来济被贬往台州,远离京城,鞭长莫及。
  
  元勋重臣受贬,腾出很多职位,武氏乘机拉拢一些出身寒微的朝臣,擢以高位,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大臣。许敬宗非属太宗旧部,所以虽具文才,却只能任礼部尚书这一无权之职。武后乘机拉拢他,升他为中书令。李义府出身寒微,是前中书令门客,为人狡诈,笑里藏刀,很为长孙无忌瞧不起,他便乘机向武后讨好,甘为武氏奔走效力。武后也向高宗请求加授其官爵,委以重任。
  
  有了得力帮手,武后就可以向长孙无忌开刀了。适值洛阳李奉节密告太子洗马韦季方及监察御史李巢朋比为奸。高宗让许敬宗讯问此案,许严刑逼供,硬要季方牵连无忌。季方不肯诬陷他人,自刎未遂,奄奄一息。许遂上奏高宗,诬称季方勾结无忌谋反,今日事泄,季方情急求死。高宗初不相信,但许敬宗说得凿凿有据:“无忌曾劝立梁王为太子,韩瑗、褚遂良等一并附议,今韩、褚等已伏罪,无忌心不自安,故与季方谋反。”季方濒死,无法证实,武后又极力怂恿,高宗竟痛下决心剥太长孙无忌的官爵,贬出京城,先扬州,又至黔州,不久又传旨勒令赐死,无忌无奈,只得自缢而死。随后其兄弟子侄,也一并处死,只剩其长子长孙冲因娶太宗女儿长乐公主为妻才得以幸免。
  
  武氏并未歇手,她要穷究罪案,牵出更多雠敌,以便一网打尽。
  
  根据案犯供词,又“发现”褚遂良、韩瑗、柳?]、于志宁等也参与了无忌的“谋反”活动。褚遂良已死,斩其二子抵罪、柳?]、韩瑗处斩,三家财产全部收没充公,所有亲戚俱发配岭南,降为奴婢。于志宁贬为荥州刺史。本来,于志宁在武氏册封皇后的仪式中还曾代表朝臣为武氏献过玺绶,不应遭贬,可是当初高宗向他垂询武氏是否可册封为皇后时,他虽未激烈反对,也未明确赞成,只是不哼不哈、默不作声。武氏不喜欢政治上的骑墙派,所以暗嘱许敬宗办案时把他也一并牵连进去,加以处置,目的是要警告那些骑墙派,同时也威慑群臣。
  
  武氏经过一番努力,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帮元老旧臣已基本扫荡殆尽。耐人寻味的是,这些人忠心耿耿,以高宗的保护者自居,结果一个个都败在他们所瞧不起的一个女流之辈的手下,不可谓不是一种很趣的文化现象。
  
  五
  
  女强人也有失算的时候,稍一打盹儿,就又有危机出现。不过武则天毕竟是武则天,她总能以非凡的手段迅速地战胜危机。
  
  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害以后,武氏总觉得问心有愧,良心受到谴责,一直心神不安,夜里常做恶梦。萧淑妃临死时诅咒武氏说:“我愿来生为猫,阿武为鼠,时时扼其喉咙!”这咒语武氏总也不能忘记,即或偶尔听到猫叫之声,也惊悸不已。于是便严禁宫中养猫,同时又密诏道士郭行真入宫作法,驱鬼禳灾。夜复一夜,只有郭道士与武后相伴,自不免有闲言碎语风起,是真是假,说不清道不明。
  
  太监王伏胜把这事情悄悄奏明高宗,高宗闻奏,不禁大怒,竟然想到要废去武后。但又有所顾虑,中书侍郎上官仪一旁怂恿说:“只要陛下一道圣旨,哪里还有武后?”高宗沉吟半晌,吩咐道:“你草诏吧,不过千万要保密。”但是,此事还是很快被武后知道了,武后赶紧找高宗说明原委,哭诉己冤。高宗一听又觉得好象是错怪了武后,赶紧把责任推到王伏胜和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后令许敬宗举报上官仪、王伏胜与梁王忠谋反,懦弱无能的高守竟信以为真,下诏将自己的长子梁王忠与上官仪、王伏胜一并处斩。这也是武后对不能与自己同心同德的大臣们的严厉警诫。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令武则天难堪的事件。
  
  武则天有个胞姐,史称韩国夫人。她常应胞妹武后之邀,进宫与胞妹叙旧闲聊,与高宗并不回避。高宗本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色鬼。他很欣赏韩国夫人的谦和温柔,索性与她调风弄月,结成鸾凤之缘。韩国夫人的女儿更是国色天香,娇小风流,也喜欢与君王厮混,母女依次被幸,只瞒着一个武后。武后是何等的精明,哪里瞒得许久。尽管妒火攻心,武氏却佯作不知,仍与姐姐往来如常,而且似更亲近,还时常把姐姐留宴宫中,暗地里却放下毒药,将韩国夫人鸩毒而死。高宗不明真情,只好偷偷洒下几滴情泪,又加封韩国夫人之女为魏国夫人,算是报答韩国夫人的情谊,可怜这位韩国夫人早年亡夫,孤儿寡母苦挨多年,好不容易仰参圣恩,意犹未酣,不料竟死于自己胞妹之手!如今其女又蒙圣恩,亦欲以身相酬。高宗爱不释手,想封她为嫔妃,又怕武后不肯,只好不动声色,暗中往来。武氏看在眼里,也来个不动声色。有一天,武氏堂兄惟良、怀运同时入朝进献食物。武氏乘机投毒,召魏国夫人先尝。魏国夫人这个幼稚少女,哪有提防之心?没尝几口,顿时五脏俱裂,七窍流血,倒地暴毙,可怜一缕芳魂,随风逝去。武氏佯作悲嚎,急令内侍禀奏高宗,一口咬定惟良、怀运投毒。高宗怜香惜玉,更有武后在旁哭诉惟良、怀运本意在于鸩主,应严究罪案,哪还顾得事实真伪,便颁诏大理寺立将惟良、怀运处斩。惟良、怀运讨好不成反被害,有口难辩,竟糊里糊涂做了刀下冤鬼。就这样,武氏不惜再次用自己亲人的尸骨来加固自己的政治堤防,不可不谓之狠毒。当然根子还在昏庸而又好色的高宗身上。
  
  六
  
  武则天并不是一个一味醉心于争权夺利小术而不懂治国安邦之大道的人。这可能与她早年所受良好文化教育、又亲奉唐太宗十数年之久的经历有关。唐高宗的锺情于她,恐怕不完全是她“狐媚偏能惑主”,更主要的还在于她确有能力帮助高宗处理政务。
  
  据载,早在武氏正式册封为皇后之前,高宗就常让武氏帮助他料理政务,筹谋军国大计。扳倒王皇后,杀死上官仪之后,武氏与高宗更是形影不离,很多重大问题,都是由高宗与武氏商量办理。所以朝廷里大小官员统称高宗与武后为“二圣”。
  
  上元二年(公元674年),武氏上书高宗,提出12条政治主张,高宗批转下发,从中央到地方贯彻落实。这12条主张是:一、劝农桑、薄赋役;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开言路:七、杜馋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齐哀三年;十、上元前勋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升职。这12条主张,既照顾到了下层人民利益,轻徭薄赋,减轻平民负担,又照顾了上层官僚利益,增加官俸,才高位下者可得升迁,还注意到了改进官僚作风,学《老子》,研究统治术,广开言路,杜绝谗口,使政治空气趋于和谐。这说明武氏确实很有治国之才。
  
  同时,武氏还特别热心过问科举选士,经她提议,每年取士人数增加,由贞观年间的10人,增加到20人,而且对于确有政见文章写得好的,准予特选,每年入选人数1000多人,她还特别提出要在当时认为很偏远的岭南、黔中一带选拔官员,史称“南选”。这就使得大批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涌进官场,这些人中确有不少是很能体恤民情、卓有政见的优秀人才。像后来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名相姚崇、宗?Z、张九龄以及著名文学家陈子昂、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等都是当时选入朝廷的。这无疑是对当时由上层官僚贵族子弟垄断官场现象的有力冲击。
  
  武则天还亲自选拔了一批寒门出身的士人作自己的智囊人物,史称“北门学士”。像刘?B之、元万顷、范履冰等,他们表面上是编修文集,如《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等,实际上是秘密参与政务。武后的12条政治主张,就是她组织这些人拟定出来上奏给高宗的。
  
  为了表率群僚,武氏还亲祀蚕神,躬莅蚕事,以劝勉各级官吏在处理政务之馀要“躬务稼穑”,“体恤民瘼”。
  
  正因为这样,尽管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蔑视女性的政治心理,但由于武则天政绩卓著,仍然誉声鹊起、名褒海内。
  
  至此,武则天已经牢牢地控制了朝政,揽权秉要,福威四海。
  
  七
  
  经过一些年的苦心经营,武氏的帝后之位已告无虑,但是丧权的危险依然存在。危险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她的亲生儿子们。
  
  武氏册封为皇后之前,高宗已册立王皇后嗣子李忠(高宗与另一嫔妃所生之子,过继给王皇后)为太子。武氏做了皇后之后,怕太子忠一里登极会同她算变天帐,便指示许敬宗上书给高宗,说:自古以来,母以子贵,子以母贱。王皇后已废,太子忠亦当废;新后武氏已立,武氏所生之子李弘则当立为太子。高宗当然诏准,尔后,武氏又让许敬宗诬告前太子忠谋反,忠被勒令自杀。
  
  照说武氏控制了高宗,儿子立为太子,本不应有后顾之忧。其实不然,高宗体弱多病, 随时可能撒手而去,太子弘逐渐长大,一旦登基,必须归政皇子,皇子又有皇后,又有外戚,他们必会与太后争权,这就是武后焦心之所在。
  
  那么能不能自己嗣信称帝?难。中国自古以来还没有皇后嗣位称帝的先例。尽管武则天才胜须眉,但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如果破此成例,率为天下先,那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武则天不怕,她偏想着要自己做皇帝给世人看看。
  
  既如此,她首先就得打倒太子——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弘。
  
  李弘少年老成、谦谨待人,为朝野所瞩目。他对母后的频频过问政务,不仅腹诽,且常面谏。这已为母子失和埋下了种子。爆发点在对待萧淑妃的两个女儿的态度上。萧妃死后,两个女儿被幽于掖庭,年过30尚未婚配。弘代为求情,请母后为两位姐姐赐婚,母后虽然应允,却把她们许给了两位宫廷卫士。太子觉得有失体统,门不当,户不对。有辱姐姐名声,去找母后发牢骚。武氏对此非常恼火。母子间的感情裂缝越来越大。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五月,李弘随高宗及武后驾幸合璧宫,武后亲为儿子赐酒,太子不介意,待酒足饭饱回到宫中,猛觉腹痛异常,虽经多方抢救,终于无效,一颗年轻的心就这样很快停止了跳动,年仅24岁。
  
  太子弘死了,武氏还有三个儿子:贤、哲、旦。李贤聪敏好学,颇具文才,曾受封为雍王,很受高宗宠爱。于是高宗便又令李贤断立为太子。
  
  儿子越有出息,武后越不高兴。公元679年,高宗偕武氏巡幸东都洛阳,命太子贤留〖守长安代理国事,没想到李贤还真能干,千头万绪,竟处理得井井有条,世人称颂不已。可是有个叫明崇俨的方术之士早已窥透武则天的心计,便故意从中挑拔,惹得母子失和,事不凑巧,明崇俨有事西归,途中被盗贼杀死,武氏以为是太子贤所为。李贤到底年轻,不知所措,再也无心理政,终日声色犬马,狎妓养婢。不仅不听大臣劝阻,相反大骂劝阻者。武氏知道后亟召李贤圣至洛阳问罪,又派人到太子宫搜查,竟“找”出了许多兵器盔甲,便以此作为谋反铁证,再联系明崇俨被害一案,当定李贤死罪。幸亏高宗拚死求情,才免李贤一死,但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铲除了这两上竞争对手,年老昏聩的高宗这具活死尸已没有继续力保的必要了,有他在,武氏施政毕竟有些碍手碍脚,没有了他则更利索,即使在性的方面也是如此。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武氏力劝高宗驾幸嵩山。行前,高宗已感头晕目眩,不得已才还驾东都医治。以往此病发作,御医总以针刺见效。
  
  可是武氏却借口说天子龙体,不可妄下针刺,一再阻止,以致高宗病情加重,不数日便一命归天。这个靠武则天“辅佐”了20年的傀儡皇帝就这样在他该去的时候撒手而去了。
  
  高宗死后,武后的三儿子李哲继位,史称中宗。李哲既小且懦,一切听命于武后,即使这样,也不为武后所容。
  
  中宗的皇后韦氏,也是个颇不寻常的女人,她力劝中宗擢升自己的父亲为侍中,目的是想逐步控制中书衙门(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这正是武氏所害怕的。恰恰中书令裴炎怕自己的权力被削,借口韦后之父无功不能受封。中宗对裴炎大发脾气,厉声叱道:“我以天下与韦氏又有何不可?况侍中耶!”武氏知道后,正好借机大做文章,她密令中书侍郎刘之、羽林将军程务挺等勒兵入宫,然后令群臣上殿,宣布废除刘中宗。中宗愕然不解,大声责问:“我有何罪而被废?”武则天厉声而喝:“汝欲以天下与韦氏,何言无罪?”中宗无言以对,暗自叫苦,以为自己因一怒之戏言而痛失帝位。其实这只是表象而非真谛。
  
  李哲做了54天的皇帝就被赶下台了,幽禁别宫,不久,被迁往均州,又一月,迁往房州,岳父韦玄贞也被贬往钦州。
  
  中宗既废,中书令裴炎提议再立武后的第四个儿子李旦为帝,群臣一致拥护。武氏虽然内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但是又没有充足理由反对,只好认可,于是宣布李旦为帝,号睿宗,不过得暂居别官,安心读书,不得问政。朝政大权仍由武氏执掌,她是以皇太后的身分临朝称制的。
  
  李旦虽然贵为皇帝,但为人懦弱,今又暂居别宫,不能问政。这对于武则天来说已无争权之虑。这时她唯一的一块心病就是她的次子李贤,代理国政时名声很好,万一有人打他的旗号闹事,也是很难对付的。恰值有人传说李贤流放巴州时写了一首《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本意是想感悟母后,重温母子之情。武则天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这是心怀怨恨,图谋不轨,便密令将军邱神?薹沙郯椭荩?逼李贤自杀。然后为掩人耳目,武氏又亲往显福门举哀,追封李贤雍王旧爵。邱神?薮?武后受过,暂贬为叠州刺史,不久又复召为金吾大将军。至此,李贤被害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这时的武后已年过花甲,为了防止大权旁落,不惜一次又一次地置亲人于死地,可见她的追求权力,真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足见权力的诱惑,对人性的腐蚀多么强烈!
  
  八
  
  作为政治家,武则天总还是需要一些得力帮手的。这个视天下为己有的老妇人觉得还是娘家人最可靠,于是就大量擢升武氏宗侄入朝作官,先进武承嗣为太常卿,爵为三品,又进三思为右卫将军,嗣后,武攸暨、武攸宁、武攸归、武攸望等先后被擢升入朝,担任军政要职。
  
  皇后当权,诸武用事,李姓宗室自然感到一种莫大的威胁,外姓官使也感到武氏在任人为亲,一时谤怨风起。已故大司空李?拗?孙敬业,先袭封英国公,后遭贬黜,心存怨气,在扬州遇到几位同遭贬的同僚,遂谋起兵反对武氏专权。骆宾王作《讨武?紫?》,作为这次起兵的政治宣言,文字优美,慷慨激昂,但是中心思想不过是在究竟应当谁来执掌朝政上兜圈子,而没涉及广大下层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因此,不大引起平民百姓的兴趣,响应者寥寥。再加上敬业等人不会用兵,未能及时进兵京都,捣其空虚,而一味拥兵自固,坐失良机。很快就被武氏所派官兵剿灭。
  
  这场叛乱之所以能很快平息,原因在于武氏的沉着镇定,且善运筹帷幄。据载,当时武则天一面派李孝逸率30万大军长驱进剿,为防李部阵前倒戈,便又派大军随后监督,对外则名曰接应,迫使他部只能拚死向前,而不容后退,更不能阵前哗变。故而很快取胜。由此足见武氏之为政的确才智非凡.
  
  九
  
  叛乱虽然平息了,叛乱者提出的还政于李唐的口号却依然很有市场,为了平息舆论,武氏不得不下诏归政于睿宗李旦。李旦知道其母并非真心实意,便上表固辞,折腾一阵,最后还是武氏临朝称制。
  
  武氏下令,设铜匦于都门,传供检举告密之用,凡告密者,各级官吏均不得阻拦,须供其驿马,享五品食,送至洛阳,由武氏亲自过问,即使农人樵夫也是如此。检举者所举报事项若属确实,则授以官禄,不实者不问。于是,告密者蜂起。胡人索元礼因告密有功而被擢升为游击将军,专审案犯,京华富贵,一时称盛。
  
  与鼓励告密相配合的,就是专选苛酷之徒为专案人员,负责审案问罪。
  
  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之流都是地痞出身,因大胆告密有功,被擢升为专司案狱之官。为了邀功,他们每审一人,必诱逼案犯牵连数十人或上百人。他们都私养无赖数百人,专以告密为事,每告一人,令数处齐告,事状如一,不愁上峰不言。若被诬之人不服,那不要紧,他们自有办法对付,就是严刑拷打,史载刑名数十种,如:“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求即死”、“反是实”,等等,每顺囚犯,先陈刑具以示威吓,囚犯一见即魂飞魄散,即使无罪也极力自诬,以免受刑,扰史载,索元礼、周兴各杀数千人,来俊臣所破达千馀家。朝野臣民尽皆视之如虎狼。朝廷一些有识之士,如丞相刘玮之,将军李孝逸等对武氏的恐怖政策提出异议,因而获罪,或杀或贬。太子幕僚郝象贤因得罪武氏被周兴诬告谋反,至死不屈。刑前,他破口大骂,并夺市人柴棍殴打刑官。武氏命人肢解其尸,挖其祖坟,禁尸扬灰诛九族。此后,每再杀人,必先以木丸塞其口,以免死囚呼叫。
  
  由于告密成风,又有酷吏专横,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朝廷政务一决于武氏,谁也不敢多言多语,武氏以为人心已服,便加快了代唐自立的步伐。
  
  侄儿武承嗣心知其意,使合人凿石为文,刻上“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赤红大字,声称得于洛水,此举正中武则天下怀。为了制造声势,武氏决定亲祀南郊,告谢昊天显灵,并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等,于拜洛阳前十日会集东都受图。
  
  其实,人心并未全服,当他们觉得语言抗争失效时,接下来的就是诉诸武力。尤其是李唐宗亲们,为了反对武氏的代唐自立,便煽动说:“武氏之所以要大会群臣,是想借拜洛受图之名,召集宗室,一举屠戮。这是一些手握兵权者便相继起兵反叛。问题是这些一向高高在上的贵族子弟,平时并不体恤民情,他们的起兵,仅仅是为了一姓之皇权。因而也难得百姓响应。故很快又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下去。
  
  武氏一气之下对李氏宗侄大开杀戒。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霍王元轨、江都王绪等数十人一并被捕杀。整个李唐宗亲几乎屠杀殆尽。
  
  障碍基本扫清了,武氏改永昌号为天授元年,自号为“明[上]空[下]”,同年7月,东魏国寺僧人法明等杜撰《大云经》四卷,称武氏为弥勒佛下凡,当自代唐为王。马屁拍到这种水平,武则天当然高兴,遂颁诏于天下,令两京诸州建寺珍藏《大云经》。9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900馀人上表,请武后自立为帝。武氏似觉火候还不到,佯装不允,却又大大提升傅游艺的官职,以诱引别人效仿,果然不久就有百官亲戚、远近百姓、四夷酉长、沙门道士凡六万馀人闻名上书,请武则天自立为帝。儿子李旦也上表请取消睿宗帝号,恭请母后为帝。
  
  这时的武氏就觉得恭敬不如从命,于是亲御则天楼,大赦天下,改国号周,自称圣神皇帝,定都洛阳,就这样,武氏终于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做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在那样一个封建道统观念盛行的时代,武则天此举殊属不易。她由侍女到皇后,尔后又到女皇,每向前走一步,都要受到旧观念的强烈挑战。为了回报挑战,她不惜把成千上万的人投入血泊之中,其中还有她的好些至亲骨肉,与其说是坚强,无宁说是残忍,是在非理性时代所产生的一个非理性的人物。
  
  十
  
  武氏之所以嗜权如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想借助于权力的保护,更加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追求生活上的享受。
  
  “食色、性也”。武氏早年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出人头地,在这方面的牺牲是很多的。当她风华正茂的时候,侍寝太宗的时间毕竟有限;太宗死后,入庵为尼,昼夜青灯相伴;二度进宫虽能常与高宗曲意承欢,无奈高宗体弱多病,尤其是晚年,风眩头痛病时常发作,少与武氏枕席相亲;高宗驾崩之后,政务繁忙,危机四伏,也少有这方面兴致。现在好了。身居皇位,君临天下,可以痛享一下女帝王的风流了:那就是多蓄男宠,承欢床第。
  
  她的第一个男宠是和尚薛怀义。
  
  其实这个男宠原来并非和尚,也不叫薛怀义。他是洛阳城闹市上一个摔跤卖药的地痞无赖,名叫冯小宝。后剃度入白马寺当了和尚。武则天在太宗死后一度入感业寺为尼,凑巧相遇,勾搭成奸,后来重返皇宫便斩断了这段情缘。现在陡然忆起前情,即召他入宫承欢。为了掩人耳目,武氏安排他做白马寺主,借超度为名,自由出入宫中。又命他改姓为薛,让附马薛绍认他为义父。此人自恃为武氏专宠,骄横自恣,居然招摹数千僧人入寺为帮,采花惹柳、偎红倚翠、淫人妻女,无恶不作,甚至武氏传召也托词不至。迫于无奈,武氏又与御医沈南缪承欢,对怀义颇有意见。恰值突厥人入犯边郡。武氏便命他统兵靖边,目的是想借刀杀人。谁知合该此人不死,两次出兵,突厥人皆不战而退,竟以战功还朝,荣华又增,越发骄纵,武氏又命他修复高达294尺的万象神宫中被风吹垮的巨大神像,他竟阳奉阴违,挥金如土,支取库银数百万两。修复之日,竟散钱数十车,令市人争抢践踏,踩毙多人。武氏还命他修复白马寺,耗资巨大,数年间库银耗散殆尽。更有甚者,他对武氏又与御医沈南缪承欢不满,一把大火烧了万像神宫,武氏内心有愧,不仅不加罪,反而命他重修,又耗去资金无数。
  
  薛怀义越发放纵了,甚至敢在人前人后张扬他与武氏的丑闻。武氏忍无可忍,才与女儿太平公主定计,将他骗入宫中,乱刀砍死。
  
  怀义被诛,太平公主又向武氏引荐了一个名叫张昌宗的英俊少年。一经武氏试寝,果然有说不尽的缠绵酣艳,五内俱快,恋恋情深。张昌宗见武氏通宵达旦极乐不疲,担心自己招架不住,便又把自己的兄长张易之推荐给武氏。张易之善炼丹药,枕席上功夫尤佳,武则天当然高兴,立封张昌宗为云麾将军,张易之为司卫少卿,逐日召幸他们,昼夜淫乐。即使这样,武氏仍意嫌未足,又令广选美少年入宫供奉,创立控鹤监等官,封闭张易之为控鹤监,张昌宗、李迥秀等为控鹤监内供奉,终日与他们厮混,朝政全委托给同平章事狄仁杰全权处理。
  
  张氏兄弟以风华少年之躯侍寝古稀老妇,自然觉得功莫大焉,骄横放纵,权力日增,名震京都,朝野官民争相亲附,即使是武氏内侄也不例外,可见其权势之重。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秋,武氏病居长生院,拒见群臣,唯张氏兄弟侍于内室,寸步不离。他们担心武氏一旦去世,自己权势难保,便阴结党徒,争权压利,气焰日盛。朝臣们也担心武氏一旦去世,张氏兄弟会趁乱蓄变执掌大权,人人怕恐,个个怨恨。
  
  长安五年(公元705年)正月,大臣张柬之以利害说动大将军李多祚发动兵变,他们先带兵迎太子于东宫,又至玄武门武则天就寝之处,杀死张氏兄弟,除掉心腹大患,但他们担心武氏责怪,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闯进武氏卧室,逼武氏交权,归政太子。武氏从病床上勉强坐起,扫视逼宫者,都是她自己过去一手提拔起来的文武大臣,知道已是众叛亲离,大势已去,只好宣布逊位,还政于太子。不久中宗复位,改元神龙,复国号为唐,武氏被迁往上阳宫幽居。同年11月,武氏终在冷寂的软禁中死去,享年82岁。
  
  作为丧权者,武氏居然寿终正寝,而不是死于夺权者的乱刀之下,这在历史上实在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在那种非理性时代。这大概与她晚年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关吧。
  
  她登上帝位之后,很快抛弃了一度盛行的酷吏政治。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氏下令处死索元礼,流放周兴于岭南。周兴在流放中被雠家所杀。不久来俊臣亦被杀。来俊臣死后,雠人争食其肉,斯臾而尽,剔眼剥皮,剖腹挖心,践踏成泥。武氏这才知道酷吏统治并不能征服民心,相反只能是压而不服,积怨日深。为了平息民愤,武氏下诏历数索、周、来等酷吏的枉法之罪,改命稳重之臣接管司法事务。
  
  尔后,她又进一步改革吏治,令九品以上官员及百姓中有才能者,自行举荐以求录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氏又亲自在洛阳城宫殿策问贡士,首开殿试制度。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又创设武举,扩大了科举制。此外她还下令设员外官数千人,试任各种官职。于是乎一时间天下贤才,竞为之用。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话或许是对的。武氏晚年火爆脾气也很改了些,比较能虚心听取群臣意见。在选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她最初是想立她内侄武承嗣为皇太子,后来狄仁杰等力谏武氏改变初衷,仍立高宗与武氏的三儿子李哲为太了。武氏不仅接受了,还怕自己死后太子与诸武不合,便命太子李哲、少子李旦、女儿太平公主与武盟约为文,告天地于明堂,藏于史馆,铭以铁卷。武氏的这些措施,即照顾到了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又基本顺应了上层官僚对李唐政权的思念情绪。总之,是她自己促成了自己的垮台,又保全了自己的头颅。
  
  历史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武则天对自己似乎也这样看。她临死时遗诏儿子中宗,死后于墓前树一块无字之碑,其意大概是说,作为女人,别人想做而不敢做的她都做过了,功过与否,留待后人评说吧。
  
  

作者签名:
阿弘,湖北洪湖人。现为广东某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有《接受诗学》《诗美的嬗变》《隔海的缪斯》《中国新诗流派史论》等专著和散文集《家中的风景》。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