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jlyjlwh200-个人文章

足迹(57)--小小的升迁

jlyjlwh200
2005-01-27 14:42   收藏:7 回复:7 点击:4280

    2005年元月27日
  
  1981年春节后,教育局内部人员做了部分调整,温河被调到人秘股,职责是负责全局的材料综合。
  这时的教育局已经不是13个人的单位了,变得人强马壮了。人员大约有30多。局内设置了人秘、普教、业教、计财四个股加一个教学督导办。
  教育局也从县政府大楼内搬了出来,在县城的连山路旁盖起了一座3000平方米的四层楼房。教育局在三楼,一二楼是校办工业公司、基建办公室和进修学校等单位。
  这一年,教育局购置了有史以来第一台小车,那时单位用车都是军用吉普车。
  此前,只有十几名县领导才有三四台吉普车,县直部门也就是公、检、法有几台车。
  教育局的车是从永吉六中调来的,因为这所学校校办化工厂搞得好,经济实力雄厚。不然2万多元的吉普车,做为吃财政饭的教育局也买不起。
  人秘股是人们关注的股,因为这个股管理全县8千多教师的人事调转和调整工资的大权。谁能不另眼看待?
  可温河在这里既不管人事,也不管劳资,分工专管材料。局内未设办公室,温河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部分办公室的工作性质。
  温河开始走进了局务会,开始参加局内某些重大事务的决策。
  局设党组,但是业务工作的决策都是由局务会做出。局务会的组成人员是局长、副局长和各股的正职股长。
  唯独温河是没有任何职务的局务会中的特殊人员。
  负责全局的材料综合,必须具有全局情况的综合能力和材料的撰写能力。温河在这一年中大量的时间都陷在了写材料中,不仅对全县的教育情况了然于胸,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自己调查研究和驾驭材料的能力。
  那年月,总是有写不完的材料,温河手中有时积压三四个材料要写。白天写不完,晚上接着写;平时写不完,节假日接着来。这应该是温河自参加工作以来最累的一年。
  记得1982年元旦,按规定休息了2天,人们都欢天喜地地过新年,可温河照常坐在办公室埋头在材料堆里。
  这两天休息也没写完,正好2日晚间温河值宿,又干了一个通宵,早晨回家吃完饭,白天还得照常上班。
  写材料常常弄得昏头胀脑,有时就难免失误。一次温河写了一篇关于改造全县危房校舍的报告,县政府准备开会研究,主管县长着急要看材料,局长责成温河给县长送去。
  早晨交待的任务,2小时候就要,直把温和弄得手忙脚乱,刚划拉完,就揣在兜内,骑上自行车给县长送去。
  到了县长办公室,温河一掏兜,傻了!材料不翼而飞。县长也是从教育提拔起来的,都是老熟人,能说什么呢?让温河马上将材料找回来。
  材料上哪找去?原来时值春季,风大,温河揣在兜内的材料没放好,被风刮跑了。温河顺来路找了好几趟,也没有见到材料,只好回局向局长说明了情况。
  雷局长是个十分严厉的人,对于工作达不到要求的人,都毫不留情地尖锐批评。可对温河却总是非常地宽容,因为温河的工作使他特满意,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这次出现了问题,自然也不会说什么,只是责成温河重新起草了一份。
  由于局内有了车,局长下乡再也不用挤公共汽车了。而温河下乡,多数是陪同领导,因此下乡也极少去坐火车或公共汽车了。
  这一年,最大的一次活动,就是以县政府的名义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将表彰全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会议的框架完全由温河构建。既要写出县领导的讲话材料,又要将名额合理地分配下去。
  教育局虽然是行政机关,但也要参加评选,指标是1名。
  评选工作一律是从下至上地进行,局内的先进,先由各股提名,然后拿到局务会审定。
  经过一番评选,温河以五个股全部通过的唯一人选,无可争议地当选了县先进工作者。这一结果,连温河自己也没料到,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要当先进。
  温河的妻子在35中学任教,也被评上了县优秀教师。
  这样在表彰的全县百余名的先进中,温河家就占了两名。当时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机关,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赞不绝口,夸奖温河夫妇是一对以事业为重的模范夫妻。
  奖品是一个线裼大被面,按当时市价也算不斐,人民币35元钱。
  1982年春节过后,已是温河到教育局工作的第6个年头了。
  有一天温河正在办公室写材料,一名同志过来叫他,说县委宣传部文卫组找谈话。
  温河进到局长办公室一看,都认识,是组长左荣连和组员金成海。
  尽管是熟人,也得寒暄几句,之后左荣连就直打主题。
  他说:“经教育局申报,宣传部考察后研究决定,任命你为教育局人秘股副股长。”
  温河一听,大为惊讶。自己真的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而且事先也没听到任何消息。
  只听左荣连继续说:“能够提拔你,当然是你自己努力工作的结果。”
  温河听左荣连讲完后,表示虽然自己没有当股长的思想准备,既然组织信任自己,就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决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温河被提拔,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在当时是不奇怪的。
  因为“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拨乱反正,而拨乱反正很重要的一条是落实老干部政策。因此机关单位的局长、副局长和股长等职位都是老同志占据着。40岁以下的很少有被提拔的,所以年轻人也从来没有当个什么长的野心。
  温河当时才33岁,又怎么敢去觊觎股级位置呢?
  那时人们的组织观念也非常强,凡是涉及到组织人事问题,既没有“买好”的,也没有透风的,一切走组织程序;根本不知道提拔自己的亲信或买官卖官。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