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jlyjlwh200-个人文章

足迹(37)--飞出了山窝窝

jlyjlwh200
2004-12-22 08:32   收藏:7 回复:19 点击:4350

   
  2004年12月22日
  
  1976年春节刚过,温河还在家休息,值班的老师来通知温河,县教育局打来电话,让温河到县局报到,抽调做临时工作。
  温河听到此消息,心情自然是十分欢娱的。是啊,自己来大岗子工作已经整整七个春秋了。回顾走过的足迹,哪一步不是踏踏实实的?然而山区的闭塞,七年不但没有去过任何较大的地方,甚至多少日子连报纸都看不到。
  这样的生活,也使自己的眼界越来越窄了,是该走出大山、见见外界的世面的时候了。
  但温河明白,温河庆幸,没有自己的努力工作,就没有董宣委的欣赏;没有董宣委的欣赏,就没有参加教育系统第二届青干班的份;没有参加青干班的机会,自己就不能在县局挂上号;不在县局挂上号,就没有刘玉林股长的赏识;没有刘股长的赏识推荐,就没有今天的抽调。
  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温河已经很土了,以往的坚定信念和向上的棱角已经快磨平了。想想那艰苦的农村岁月不寒而栗。今天能到公社所在地,又当上了中学领导,还能有什么不满足的?满足了,即使献身一辈字农村的教育事业也心甘情愿了。
  命运就是如此,处心积虑绞尽脑汁想得到的,往往不能变为现实;心情平静脚踏实地地干好每天的事情而毫无所求,命运还会格外垂青。对温河来讲就是如此。
  他没有想到,他根本也不敢想有这次抽调,他更没想到,就是这次抽调改变了他的命运,还从此告别了这里的父老乡亲和亲爱的同志们。
  温和到教育局后,被安排到普教股做临时工作。开始是深入各中学、中心校了解开学初的工作情况。以后就到乌拉街抓乌拉街镇小这个典型。
  那时下乡没人招待,一律到招待所吃饭,要是到农村都是派饭,每顿四两粮票两角钱。
  为了给教育局节省经费,温河没有到招待所去住,而是住到了学校教师的备课桌上;吃饭到招待所,每天有五角多钱就够了,下乡按规定每天公家补助六角钱,吃饭不用自己掏钱了。
  温河到这个学校后,首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以“钦差大臣”自居,而是紧紧依靠学校领导班子,自己只是在个别问题上提些参考意见。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领导班子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工作大有起色了。
  帮助学校搞忆苦思甜教育,采取请进贫苦农民做忆苦思甜报告;让小学生搞忆苦思甜演讲。小学生赵桂馥朗诵的《一块银元》,次次达到催人泪下的地步。
  温河还帮助学校找来乡土教材供学生们学习。乌拉古城是清代打牲总管衙门所在地,满族历史悠久,皇帝的贡米和鳇鱼都是从这里运出,康熙乾隆都曾经来此朝拜祖先。学生们通过这些的学习,增强了对家乡、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学校这些实践活动,由温河亲自动手,整理出经验材料。先是在全县大会上做介绍;后来又到吉林地区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介绍。
  温河还通过舆论渠道,广泛报道了这所小学的经验,《江城日报》多次刊发;市广播电台还搞了录音报道,在地区产生了极好的影响。由于报道写得好,县委宣传部报道组发现了温河,立即和教育局商量,想将温河调县委宣传部工作。
  教育局长一听不干了,对宣传部的同志说:“我们好不容易才物色到这个人,准备往局里调呢,你们就别‘打劫了’。”
  教育局怕人才外流,局党组研究决定,将温河正式调入教育局工作,这是1976年8月的事情,温河那年已是28岁了。
  有时,人工作干得好,想要的地方也多,往往就会出现很多岔头。
  温河的调令还没下,大岗子公社党委听说了,坚决要将温河留下。
  当时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大岗子公社党委配了两个一把手,一名是20多岁的女书记;另一名是50多岁的老书记。这两名书记对温河的印象都极好,感到温河一走对大岗子教育事业是个损失,所以不同意放行。
  当时中学的校级领导都是县委宣传部任命,于是大岗子公社党委书记就找到县委宣传部,准备提拔温河做20中学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宣传部原来想要温河都没成,不好从中裁决。所以温河调转之事就搁浅了。
  后来温河知道了其中的缘故,返回大岗子,找到了两名书记,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最后书记也只好忍痛割爱放行了。
  当然从职务上讲,中学党支部书记不比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低。可温河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子女的教育问题。
  山区小学教育质量及其低下,孩子们更没有什么见识可言。为了孩子的长远,有了创造好条件的机会,又何能错过?
  要说人的一生,真的是不容易,不管你愿不愿意、有没有意识,处处时时都存在着竞争。教育局开始物色人抽调时就不止是温河一人,而是20多名同志,全是各中学的领导。最终胜利者只温河一人,其他全部回本单位了。
  温河人事关系落下后不久,局里的行政编和事业编又要分开了。
  原来教育局共28人,这次教育局定编只留13个人,其余全部划到事业编,另立为教研室。
  这在人事安排上出现了竞争,人人都要在行政编。可行政编中局长和股长就是7人,还有出纳、会计这9名同志必保。实际就是20几人竞争4个位置。
  那时调人用人可不像现在,可以搞关系学,可以行贿。那时可就是领导根据人员的表现和才能决定,结果温河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又脱颖而出,被定为教育行政编制。
  从此温河正式步入了国家机关干部的行列,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