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雪堂-个人文章

学问掩盖不了人格缺陷   

雪堂
2004-12-12 13:29   收藏:3 回复:16 点击:3761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某天偶然遇到心中喜欢或敬重的传奇人物、师长。大家坐定之后,三言两语,凭常年的观察习惯,我么一眼看出这个偶像的性格有致命的缺陷——他或许只是个善于夸夸其谈的人,又或许是如宗教一样对待自己学术的人,于是不由得暗自摇头,走了出去。
   这样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觉得世间少一尊偶像,比多一段传奇有意义。然而这偶像是我们自己造的,或许他本人根本就不以为然,这种反省才更有意义,我们本来不了解别人。
   喜欢读书的人,少不了要受书商的诱骗,从价格上来看,现在似乎没有几本不是商品书,买书很多时候更像是搏弈,这是常情。我奇怪的是很多人都有跟读的习惯,即某个他们喜欢的作家每写一本书,他们就跟着买一本书,然后读,再然后自然是满足了某种心理的需求。按道理说,这样的读法,对于这个作家或者大师,应该是读透、起码也是读熟了吧?因为凡写东西不可能回避作者本人的性格,这是稍有实践的人所共知的。但是我们的广大读者有时突然见到了生活中的作家本人,见到了他的言行,却往往非常恐慌:因为发现长期跟读的这个人,根本与其书中的思想性格无关,也和人们想象中的样子无关,更要命的是——往往笔下的文字越美好,越健康,其人则越向反面而去的厉害。我们毫无心理准备,因此会问:这是谁?这是我一直读着他的文字到如今的某某吗,我根本就不认识眼前这个人。
   同样的事情,比如我们大伙都写杂文,而且都可以写的很大气,襟怀宽广,衣冠楚楚,旁征博引,也都透露着要取精神于成名的经典杂文家的决心,发誓要以民间的立场来写好的杂文。然而还没有实践,仅仅是人们开始对其作品发表不同的看法,有人立即就表现出了笨拙的党同伐异。我觉得这根本就无关学问,有了这些事情,我根本就不相信学问能同人格境界保持同等水平、同等发展。同样的问题,我在反省旧式经典的杂文时,也曾提到:“难道我们今天还要继承这样的杂文表现力?我认为在同一个文化体系之中,争论是非,特别是要消灭别人,造成单一的思想体系与表现方式,永远不如互相借鉴,比社会贡献,比文化成果更有意义。由此说来,岂止是“辱骂与恫吓决不是战斗”,即便以学富五车、通古博今之识,在纸面上动辄讨伐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战斗。因此,以之为骨的杂文,说到底是软弱的。透过表面的文字,再透过文字下面的思想斗争风骨,往往就看到了私人的精神状态与性格。”(《软弱的杂文》)。这就是说,我在关注我们那些成名日久的国学大师们借杂文来表达时,更注意观察个人人生境界在学问下的潜行。当人们用刻薄的表达来进行所谓的“交流”之时,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这样虽然是达到了目的,但也是枉费了学问。
   学问具有怎样的外表?——无非“阅历,知识存量,表达欲”,三方面都有,大概被视为有学问。长期以来国人有这样的思维定式:“这个人办事确实有点问题,但是,他很有学问,我很敬重他”。某个人一旦被认定有学问,便有充分的条件使人敬重,这个时候,其人的基本个性,“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都往往被忽略,更不要提人格缺陷了,正所谓一俊遮百丑。
   我们首先要反省自身,然后再来看看这些所谓大师也曾显露出的缺陷:我们看到有的是性格缺陷,性格决定了表达方式,遇到质疑,如果有学问做锋芒,很少有人会弃用学问而以白话辩解,学问便有被误用来吓人的危险;有的是精神缺陷,今天的精神缺陷造型,大多不是短缺经济下的产物,但是人们仍然是缺乏。这种缺乏,是各种僵化体制带来的,根源大致来自对种种特权横行的愤怒。现在的人们在物质上进入了焦虑状态,在精神享受上一旦与别人形成的反差,便比物质不足更能触发精神缺陷的开关。
   并不是强求别人都要成为完人,相反,我们正是要还原,要重新衡量学问与人格的价值比重。但事实是,学问可以随时吓倒我们。难道学问的用途,不是最终形成较完善的人格?学问难不成可以逾越人格?这种误会,正好像我们今天谈论文学,多数人热衷于实现文字使用的完美,希望在技术上追求到文体的完善。而这种完善具体要做成什么样?他们说是思想。其实这是折掉了文字本来“抒胸臆”的基本特征。要知道,除了严谨的教科书之外,即便是沉闷的大会发言稿,它追求的也是要说明讲话人的意图,而不是要体现技术。因此对待这种“学问”,有的人说“我志不在此”,“我要是的学以致用”,我就非常赞同。
   总之我认为,即使学问傍身,也不可有恃无恐,因为仍然难逃“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几个字。对那些以为有了学问就可以常保白璧无暇,或以自己学问马首是瞻的事情,我要说我不愿再遵循这个“常例”。在没有了解别人之前,那么不要妄想用学问来说服我,我不买这个“学问”的账。我愿意多认识人,而不愿认识学问,我更看重人格境界,看重人生。
  
   2004.9.17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