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雪堂-个人文章

软弱的“杂文”   

雪堂
2004-12-01 20:45   收藏:0 回复:2 点击:3346

    多年以前,我是对所谓“表象”问题不以为意的。因为我觉得,文字的表象不成其为问题,如果人们已经决定用文字来表达,就应当是在接受其所有利弊这个前提之下。但是到了今天,我已经不敢说出这种话来,看看现在的杂文,看看人们对杂文的要求,很让人疑惑。
   人们如今往往一谈到杂文,总是着意要向精神领域去探求,往往觉得是那种浑身满是骨头的,是得以站立的文体,它天生要战斗。这是个基本认识,好像惯写其他文体的,不管他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要用文字来干什么,到了这时也要成为登高而呼的战士。这样的逻辑中,结果往往是读了一个人的杂文,接下来就要由文及人。因此多数人认识到的杂文家,是那种除了战斗便再无其它生活痕迹可寻的强人,在“战斗”的生活与岁月中,人的精神独立与不屈即便不能达到也要朝向极至。如果这是个这样的一元世界,也不会有问题,然而在我观察,今人是不可能一直坚守着“战斗”的态度和目的而去写杂文的,他们更多将会依靠各种风格的杂文来互相交流,或是娱乐。今天的各种社会矛盾虽依然深刻,但昔年的流派争鸣的局面已不可能重现。这是个现实情况。但这和人们心中的杂文是不一样的,因此就愈加对杂文提出狭隘的要求,比如“一提到杂文,就想到了鲁迅先生”这样的话,就很有代表性。所以,杂文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我认为本不是表现形式、也不是精神是否健康,更不是不同精神的互相遴选、对抗,而是“今天的杂文是什么”的问题仍需讨论。
   首先,如果我们不能老老实实地将文字与作者作一区分,不能承认人的复杂性,一味地将其合二为一,追求形式上的“行知一体”——这种固执是不可能维持很久的,迟早会使自己的逻辑受到强烈冲击。譬如前不久又一轮质疑鲁迅的讨论出来就是个例子,给人的感觉好像这个大师生活疑点是越来越多,又好像这个先生的私人事情人们是越来越感兴趣了。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就是这种私人的写作被无端放大从而具有了社会效应,而当这种社会效应散失了之后,无论作者还是文字作品原本可以从容地还原回去,但人和字都享誉时间太久了,不可能这样的轻松还原,再加上一些传统的文化劣性,于是其私人生活一定会成为首先被发难之处。其实褒贬,都是人为,阅读本来就是各取所需的事情。
   其次,远年的流派纷争不再之后,在大是大非之外,论战已经失去了意义,成为娱乐项目。今天,嬉笑与反讽的写法似乎非常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鼓励,确实一派热闹的情况。我注意到其中确实有思想与手法都很好的杂文家,确实继承了杂文的精神衣钵;同时也注意到仅仅用来娱乐与吸引别人来交流的杂文也很多。而且,这些杂文爱好者对于这一点也非常坦诚,文人无法实践自己改造社会的乌托邦理想,意识到自身不能影响多数事情的发展之后,以文字为娱乐便不可辩驳。这在一定程度上摊薄了人们坚持讨论杂文的“斗法精神”。
  
   杂文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如果视今天人们的努力方向和一般看法,假设是向着个人的精神方面去的。那么他们做杂文的目的是要使个人的精神富足,途径是通过明辨是非,解放思想,或是互相辩论最终求得个人的认识战胜现实的不古。然而,事实上他们反倒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偏激,容不得别人的意见,容不下不同的学术理论。如果观察历史,我们其实也不难看出,写出经典杂文的旧时杂文家们,他们当年的精神生活也不尽强健。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被今人架上神坛的言行,其实已经超出了常态。以今天的多数杂文作品观察,除了见识过人之外,精神状态多比不上同时代的散文——那种笑对人生昭示出更强的精神力量。这就不能不让人对这种杂文的目的生疑。假设杂文是面向社会而去的,是登高而为人们的精神解放或是公众利益做呼喝的,那么它的目的是崇高的,但是也是软弱的,历史可以佐证。事实上,当年那种经典杂文的煽动带来的,往往是盲目的牺牲。对于今天,杂文根本没有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这种目的也很让人困惑。
  
   近来读一些关于当年“语丝”与论战纷争及周氏兄弟的文章,感慨很多。这其中有如何看待自己学养的问题,但更应该反省的是这些杂文中反映出来的性格缺陷。我觉得,因为思想的分歧、求知的路径的不同,而使伯仲生分,对“主义”相左的同辈学人恨之切齿,不惜以恶意相加来表达自己的骨头,这些都所为何来?难道我们今天下苦工最多的杂文,真的是取精神于此处吗?难道我们今天还要继承这样的杂文表现力?我认为在同一个文化体系之中,争论是非,特别是要消灭别人,造成单一的思想体系与表现方式,永远不如互相借鉴,比社会贡献,比文化成果更有意义。由此说来,岂止是“辱骂与恫吓决不是战斗”,即便以学富五车、通古博今之识,在纸面上动辄讨伐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战斗。因此,以之为骨的杂文,说到底是软弱的。透过表面的文字,再透过文字下面的思想斗争风骨,往往就看到了私人的精神状态与性格。我觉得这是我们作杂文时先要反省的事情。今天的人们很喜欢过彼时那种“激情战斗的岁月”吗,倘若真的倒退回去,首先感到无趣早早就跑的,怕也是这些人吧。
  
   也许,在文字中寻求一种绝对强健的精神状态,本来就是虚妄。我们需要审视今天杂文的产量,我们每个人。
  
   2004.9.1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