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jlyjlwh200-个人文章

足迹(22)--初尝险恶

jlyjlwh200
2004-11-30 08:17   收藏:9 回复:9 点击:4049

    2004年11月30日
  
  温河刚分到大岗子的时候,先是留在了公社做临时工作。因为当时“文革”势头正盛,各地都在搞所谓的“斗批改”,公社正办大型的学习班,温河被分配到一个讨论组做记录。
  那时,公社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主任见温河年轻能干、有学识,就有心将温河留在公社,分配到教育组工作。
  可是当时双榆村有个姓朱的小子,满脸大麻子,因此人们自然地都称呼他“朱麻子”,是个“文革”中的小爬虫,专门以整人为快。
  当时他也被公社抽调做临时工作,他是农村户口,千方百计想留在公社,有机会转为国家干部。公社的编制也是有限的,留谁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了。
  朱麻子见领导对温河印象好,感到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就和赵某勾结起来。赵某是个女的,也和朱麻子有共同的野心。于是二人经过密谋,分别向领导打小报告,说温河如何不好。都是当地人,领导也不做调查,决定放弃了将温河留在公社的想法。
  其实,社会上,人整人,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木秀于林,风必吹之”,一个人在人群中表现得太优秀,有时就可能成为挨整的最大的理由。
  “文革”中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温河所在的北极小学领导,是周某,小学四年级文化不到,被派来做“贫管校”。
  偏赶上那一年有个姓侯的和一个姓王的(名字忘了),在全国提出“农村学校的老师一律挣公分”的倡议,被各地如获至宝,纷纷行动,将公办教师改为民办教师,简称为“侯王”建议。
  于是,大岗子公社在全社推广,给所有公办教师也评了公分。温河被大队评为全大队最高分,是3500分,比大队领导还高。而周管校才评了3000分,他心中十分不平衡,以为自己才应该评最高分,于是将仇恨都撒在了温河身上。
  再加上周某当了乌龟,心中恼火。有一次,周某外出,只媳妇一人在家,半夜上炕来一个人,媳妇睡糊涂了忘了周某出门了,可是用手一摸头顶,是个秃子,媳妇知道不对了,周某头发还是不错的。就知道是周某的大哥上来了。也就半推半就地成就了其事。后来周某耳闻此事,气得不行,但是又得指望哥哥帮助干活,也就认了,两人共用了一个媳妇。但心中总觉得憋屈,时常到学校中发火。
  实际温河心中根本没把这个公分当回事,因为当时大队日值才购八分钱(即1个日值为10分),3500分全年才35元钱。温河尽管每月工资30.5元钱,全年还开360多元呢。假如真的变为民办,温河就要一走了之了,毕竟家中那每个日值还购1元钱呢,所以温河是抱着“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的态度。后来侯王建议被中央否决。
  由这周某将温河看成眼中钉肉中刺,明里鸡蛋里挑骨头,暗里经常到群众中去散步流言蜚语,以便使温河威风扫地,再评分时代表们就能把温河的公分压下来。
  有一次,温河在办公室与大家闲聊,说起一次包饺子放到房东仓房冻,
  不知被什么动物吃了,温河还诙谐地说:“黄皮子,老鼠子,吃饺子,烂肚子。”都得大家直笑。
  这下子,周某可捞到了稻草,背后向温河的房东悄悄地说:“温河说你们偷他家饺子。”
  那些日子,温河夫妻发现老太太整天没有好脸子,但不知何原因。一次温河妻子忍不住了,就问老太太:“大娘,你是不听到什么闲话了?”这时,老太太忍不住说了实话。温河夫妻详细向老太太讲了事情的过程,老太太方才恍然大悟,说老周家一贯坏。是我一时糊涂,误信了他的谎言。
  “文革”期间,上头对老师是狠折腾,寒暑假根本不让更多休息,总是办学习班。1969年暑假才给教师休7天,温河夫妻二人趁此回两家看望了双方老人,回到公社时,学习班已经进行了三天。
  温河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学习班,全公社的老师都不熟悉,可是报到那天,温河却发现大家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无异于看一个怪物。温河心中纳闷,不得其解。
  后来说不上是大会领导故意想看看温河是何许人也?还是别人不愿意干,将在大会上发言和说课的两项任务全落实给了温河。温河以为是领导的信任,再加年轻人也好表现,认为是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到了,未加任何思索,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两项进行完,就轰动了整个学习班,大家纷纷议论:“认为温河是公社教育队伍中从来没有过的人材。”再加和大家朝夕相处,感到温河为人诚恳、热情,没有架子,都愿意和他倾谈,并将周某在学习班上如何散布温河的情况倾囊而出,温河才解其中味。
  温河当时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周某的不断挑衅,忍无可忍,在大队召开的贫下中农代表会上,全面系统地揭发了周某的种种恶行。贫下中农极为气愤,纷纷说:“一个年轻人,不远百里,来到我们里,为了什么?为了我们贫下中农的子女受教育,我们子女有这样的老师,应该说是福气,你这样排挤他们,凭你能教好谁?”
  于是经贫下中农代表一致决定,撤销周某的“贫管校”职务,并报告公社备案,那次学习班没结束,周某就被解雇,灰溜溜地背起行李回家了。
  当时公社之所以派温河到北极学校,就是要在这个小学附设初中班。北极地处偏僻,人们拿不起钱供孩子到外地读书,小学生小学毕业基本辍学在家了。这次听说大队学校附设初中班,可以在家门口上学了,家长们纷纷将子女送到学校。
  当时很灵活,凡是愿意读初中的,不管哪界毕业的,学校全收,这样初中班就收了30多名学生。学生的年龄都很大,最大的都是20多岁,和温河年龄一样;小的也都十七八岁了。
  学校没有教室,大队将一个废弃的磨米坊倒出来做教室。桌凳全无,
  那时的人们不爱计较,都讲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战胜苦难?温河更是有股向上的劲头,组织学生自己动手。
  先是带领大的男同学到大队木材加工厂挑出些板皮,做桌凳面;从学校柴禾堆中选出粗木杆截成段,做桌凳的腿。为了使其坚固,将木桩一头砍成尖,用大榔头钉到地下,做出的桌凳全是固定的,不能挪动。
  又去求木匠推光了几块木板,用墨汁涂好,钉在墙上做黑板。
  冬季时从外面刨回些黄土,和泥搭炉子,好在烧柴不愁,竟烧大木拌子,温度很高,就是炝眼睛。
  就这样,初中班按时开班了,这一举动受到了贫下中农的广泛赞扬。
  那时初中班就是温河夫妻二人教,除了体育课外,所有科目都是两人拳打脚踢,讲课只有课本,没有任何参考书,就凭自己理解讲,因此那时水平低的教师在讲课中出了很多笑话,真是误人子弟呀。
  就在北极这短短的一年,温河给当地群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直到现在,30多年前温河艰苦办学的事迹仍然被当地传为佳话。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