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闲云孤鹤-个人文章

我思念故乡的小山(之二)

闲云孤鹤
2004-11-28 10:04   收藏:2 回复:6 点击:5159

   
  
  
  
  
  从前,城外的许多地名,往往是根据离城的远近而命名的。
  拿济南来说,从西门出城走三里路有一个“三里庄”(现大观园以西)。城西南四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四里山”(英雄山)。城西五里处有一道沟:“五里沟”(五里沟街)。还有一个“五里牌坊”(经十路上)。四里山往南数有:“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
  城东七里有一个村庄:“七里堡”(七里堡蔬菜市场、小区),有一条河:“七里河”(在开发区)。
  过了七里山往南就是一大片洼地名曰:“八里洼”(东八、西八小区)。顺着花园路走到最东头就是“十里河”。再远我就不说了。
  可是,说了这么多,一直说到十。怎么没有“九”哇?哎!这正是今天我要说的主题。
  出了老东门往东北方向走九里路有一座小山名曰:“九里山”。具体位置是从七里堡看东北方向二里远;站在全福立交桥顶,看东南方向100米处就是她的所在。现就在一些楼房建筑的底下。
  九里山,平地说起高度也不过20米,方圆也就是300—400米的样子。石灰石构成,其石质与黄台山相同,可见两山是一脉。山上长着遍地的小灌木、蒿草和野花,还有几棵不大的乔木。
  清早起来一些晨练的人们迎着初升的朝阳,在小山上,弯腰踢腿,疏松筋骨,好不惬意。
  在我那还是小小少年的时候,闻名世界的武术家于大师,就在小山脚下的一所小学里开把式场子了,我也混在里边滥竽充数。当时跟于大师练功的青年很多,也不收什么学费,经人稍一介绍就可跟着练。每天,大师教完后,都是由师兄们,领着一波一波的师弟,练基本功和分解动作。那会儿,于大师正在走背字,我只知道大师的武功很厉害,他的身份背景,我们小孩子们并不了解。因吃苦不够,我学到的武功虽然没什么结果,可在大师的熏陶下,所习成的武德与修养,却是终生受用的。
  那时候是晚间开场。来得早了,就到九里山上消遣一会,也预先活动活动一下四肢。散场后,有时会意犹未尽,便和师兄们再来到小山上过过瘾,或复习一下当天的课程。月光下,打上两路拳,翻上几个跟头,着实的痛快。尤其是夏天的夜晚,小山上地势高,凉风习习,正是锻炼的好所在。
  到后来,于大师参与主演了电影《少林寺》。大师的英名享誉了世界,这时候我才真正开始了解于大师。原来大师早在年轻时,就得过全国冠军。他的功法特别受人们的推崇,尤其是他独创的“双手剑法”更是超群绝伦。
  日本的同行和观众对他的崇拜达了极致,认为他才是《少林寺》真正的一号。特别邀请他东渡扶桑,访问、讲习。回来时,还送了他一辆排气量600cc的越野摩托车,那车的样式、个头,真是棒极了。于大师人高马大,拍电影后就把美髯留起来了,跨在铁骑上,特显威风。伴着咚咚的马达声,大师急速从远处飘来,美髯飘扬,好一位金刚古风大侠!
  再后来,不知什么人看上了九里山所蟠踞的这块土地,决定把小山铲除,将这片土地归为“人”有。
  浩浩荡荡,车水马龙,轰隆隆,几声炮响,不多时,山就不见了,却将小山的血肉抛掷各处。就在小山裸露的尸骨上,“人”盖起了供自己居住的大楼。
  再再后来,城市发展了,美化了。人们为了掩饰钢筋混凝土那一脸的哭丧相,让地球看起来是自然的,又在各处建起了广场、绿地。觉得这还不自然,就又植上假山,引来喷泉。
  其实呀!费不了多少钱财,将原来的小山稍微加以刻画、修饰,不就和假山一样了吗?山上的一草一木还不用再花钱了,显得还更真!
  小山的被害,使我失去了一位伴我快乐成长的亲密伙伴。它撤去了一个我少年美好记忆的支点。
  小山的不幸,我欲哭无泪,欲泣亦无声。因为,我经历的伤心事,太多,太多… …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