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后土豆时代-个人文章

让我们一起归隐吧

后土豆时代
2004-11-15 10:00   收藏:3 回复:2 点击:3623

    《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记述孔子及其门徒的一段言论:孔子对前三位高足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理想只是一哂置之,而当说到“暮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孔子竟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统治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代圣人,其一生都在四处游说、坐馆、传教、讲学,积极宣扬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主张,然而一个积极甚至是伟大的入世者也有他出世的时候,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归乡意识,饕餮美食不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市井喧嚣不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守的是一方心灵的平静;“晨兴理荒秽、荷月带锄归”,图的是一片自在与逍遥。
   记得曾看过一幕著名的哑剧《奔波》,其实,现代人的一生大抵都逃不出剧中角色的背影,四处奔波,忙忙碌碌,直至生命的终结。
   我经常做着这样的梦:在某个绿树荫荫的乡村,给我两三间房子,最好是茅屋,是在树丛中忽隐忽现的那种。每天傍晚,我就在树林下搬一把竹椅,悠闲地看书。当然,那个地方还要能看上电视,还要能看上当天的报纸,还要能上网。这样才能长久地呆下去。哦,还得有几个志趣相投的邻居。
   这样,我就会感觉自己变成一根草,一株树,一条河流,一潭池水,与天地人达成了最为相宜的默契。这个时候,我就是山,是水,是阳光,是空气,是天上的云,是地上的泥土。物我同在,江山共适,这才是至善至美。
   摒弃喧闹的市井,“开荒南野际,守絀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平静;离开钢筋水泥的森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鱖鱼肥”,得到的是一种淡雅的怡然自乐;抛弃素日固定作息表,“晨兴理荒秽,荷月带锄归”,图的是一种逍遥自在。
   这是以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到今天,当然我们不必再去真正品位那种古人式的“锅中尚无米,灶下亦无薪”的自然经济,不必真正跑去原始森林与自然搏斗,我们更应该追求一种心灵上的归隐,精神上的归隐。更何况“大隐隐于市”,不必顶着烈日去游山,不必冒着暴雨去踏青,只追求一种实在意义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
   也许它只需要一幅山水画,是《春山烟雨》、《江皋烟树》、《云林行旅》、《春浦帆归》里飘出的一抹诗意;
   也许只需要一首诗,是“向晚意不适,驱车上古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偶然的暂停,是风、雨、雷、溪……给我们的一刹那间的触动;
   它也许只需要一本书,一个没有电视,没有流行乐,没有咖啡与啤酒的夜晚,与星空作伴,与晚风为侣,听涛观海,胸中有万倾沟壑、万般妩媚;
   也许它只是一刻间的冥想与游离;也许是你一个偶然的冬晨晴窗呵冻,寒梅数枝;也许它很容易,是一个不经意的状态,就等在你的身边。
   看庭前花开花落,抒胸中豪情万丈,乃是一种豪情与雅致的结合;朝观日出,想象旭日东升,普照大地,一日之计在于晨,油然而生一种朝气,该是多么惬意;暮色将至,夕阳西下,漫步小河边,看看“小桥流水人家”,拾几片鹅卵,石击水破,那圈圈涟漪不足以引起思绪翻滚吗?
   此时,想起一个故事:一个老渔翁钓到一条大鱼,他没有要它,而是剪断了鱼弦。他说,这大鱼我不要,因为大鱼对我不合适。这句话往往有醍醐灌顶之效。是否能远离尘世的喧器,灯红酒绿的诱惑,名利的召唤,心灵的虚荣,进而达到精神的归隐,那就看个人的缘分了。
  

作者签名:
年未六十,貌似六十,心态逾六十。
心智呢?时而六十,时而十六。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