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雪堂-个人文章

学者如何自处   

雪堂
2004-11-13 19:34   收藏:0 回复:0 点击:3119

    其实这个问题我本来想这样问:那就是学者本来如何自处,学者历来如何自处,今天的学者又如何自处。
  无论时代如何换肤,学者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群体,其生活状态叫人着迷。他们的知识体系与实务运作经验、阅历,其存量、范畴惊人——愿意的话他们完全有能力对社会施加重大影响。学者又历来是一个对自身身份有最多思考的群体。对于他们来讲,给自己定位是一种苦难,尤其是在他们对自己每日的工作做了一些审视之后。当然,这仅仅是指那些相对比较自由的学者们——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学者则没有这种幽思,因为这些学者本不必去为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伤脑筋,更不必就这些立场与视角向自己解释,那是个人的取舍,很私人的事情了。说到这里已经快要走了题,我们本来是要说说前者的。
  《道德经》有劝人不必执着于书本知识而反被其捆住手脚的话,我基本认为这话是和那些已经获得大量知识积累、已经成功地构架起很成样子的学识体系的人说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个美妙的积累过程而单纯从书本之中逃离,就流于蒙昧。正是从我们提到过的这个过程出发来看,那些拥有知识而同时能保存自我的生存价值,不被外物轻易所用,正是在这个很高基点上到达的一重境界。学者能不断地感知自己的使命,自发地对自身、对自身学识的用途有所定位,正是这种境界。
  一次听一位经济学者(我习惯的提法,而不是“学家”)开坛论道,期间他曾经这样和听众们说:“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曾长年参与一些条令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通宵达旦;却也曾为了福利工厂的职工做一些经营筹划,以使他们能免受地方条令的苛责。人们问:你到底是哪边的?你们说我是什么人,我自己也不清楚了。”我在下面坐着,心里想和他说:你真正懂得了学者应该分清楚的事情,你做了学者应该做的事情。尽管这些工作角度与层次不同,我要说,你是一个真正有社会价值的学者。
  我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如果身为一个学者,能以己之学,既能满足宏观层面的“专家意见”的要求,又愿意为百姓的简单困难提供切实帮助,哪怕他收取合理报酬——那这种学者是有价值的学者,是其所在地域的巨大财富。相反,拘泥于知识存量,拘泥于身份,不清楚什么样的人需要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特别是——因为“层面”考虑而不愿意向最需要他的人们提供自己学识的学者,这些学者其实真正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年一再读到经济学家写的著作,翻两页前言,作者在里面叫苦不迭:“经济学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公众给了经济学界疯狂的关注和苛刻的要求,让人喘不过气来。”从《资本论》开始读起的人们都知道,说这话的大概是真经济学家。这个时代的经济学家成了名,也受了苦。还有学派论战,人们各自扼守着理论的阵营,在纸面浴血,将学术的会场搞得狼烟漫漫。拥有了知识存量,往往并不能使人不神情恍惚;相反,却极大地动摇了学者们早年对自己的认识基础,为他们思想的摇曳提供了空间和幅度。在我看来,通过今天许多的“经济学家”偶尔流露出的关于自身思索的困惑和无奈,及其反映出的时代学者的不自然,正是因为知识存量等级形成的层面观念对其作为的限制。给自己划一条界线,然后恪守它。这就是习惯的势力。
  这些问题都很奇怪。即便把职业道德与职业风险规避的因素考虑进去,一个自由学者,在本职行业内竟然有了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还是让人不能光明正大地解释。为什么给自己这种限制?为什么就限制自己成了上层建筑“专供”?学者再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民间印象,连百姓生活中最简单的专业要求都无法实现或者客观上没有满足,宏观层面的专业要求谈何满足?学者再放不下身段,其学识素养即越来越形似“屠龙之术”。怪事环环,学术无辜。
  而那些先天有百姓思想,或者进一步说有“平民价值观”惯性思维的学者——不能说在少数,正是我们的福祉。
  
  2004.2.17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