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静雨-个人文章

离“非典”有多远?

静雨
2003-04-28 23:25   收藏:0 回复:2 点击:4706

     一笑而过
  
   2003年2月底的一天,我的一位记者朋友从网上浏览到一些“流言”,又到本城的一些药店和物价局采访了一番,写了一篇新闻稿——《板兰根涨价为哪般?》,文章中说由于广州的一种名叫“非典型肺炎”的疾病,致使本地的板兰根涨价,但涨幅不大,物价部门称“涨幅未超过省物价部门规定的20%”。
   当时我笑他:广州流行“非典”,你起的什么哄?我们离那儿几千里,怎末也流不到我们这个小城市来呀!他也笑了:我只写我们这儿涨价,管它什么“非典”。
   当时,我们都以为,既然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非典”该已经被制止或者说已经到了尾声,不会再有什么发展了。
   于是,一笑而过。
  
   二度风云
  
   他的稿子在我们的小报上发出来后,几乎没有谁注意到,亦没有谁去多想。当时,人们正构想着3.15买些什么减价商品、“五一”长假去那里玩、夏天到了买件什么样的衣服……我的记者朋友也忙着采访消协、旅行社。
   也许,谁也想不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性的“事故”正向中国袭来!
   忽然之间,小城市涌来许多外地的购货员,他们大量地收购板兰根,当问之来历时才得知,他们都来自我国的南方的几个大城市。
   再后来,网上有了关于“非典”的大篇报道,论坛上流传着广州死了几个人。但是,人们那时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伊拉克战争吸引过去了。谁也没有注意到,“非典”正在“流行”。
   假如说伊拉克战争是一度风云,世人皆知;“非典”这个二度风云,却是静悄悄地袭入人们的生活。
   诡秘,二度风云。
  
  
   三面埋伏
  
   战争结束,“非典”终于浮出水面,政府公布了疫情、死亡人数,各省开始宣布发现了“非典”病人。然而,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治疗方法。人们一方面认识到了病情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开始为得病后无特效药可治而心惊胆颤。
   尽管我们离疫区很远,可谁能保证本地不会有呢?——人们都有着这样的疑问。
   这一次,板兰根真正的开始涨价,2.5元一包变成了9.5元一包,中药也开始热销,医院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消炎药甚至成了每个人每日的必服药。
   人群中开始流传省会城市已经有患“非典”的了,街头卖早点的大妈甚至戴上了口罩,这时,北京、河北等地都已经“流行非典”了。
   一个网友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他说2003年尚未过半,我们已经有三面埋伏:张国荣的自杀给了“哥哥”迷们于感情上的打击;伊拉克战争引起了汽油、商品的涨价,使人们的钱包受到压缩;而“非典”的流行却使人们莫名的恐慌,精神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还有多远
  
   当人们在电视上,尤其是中央台新闻联播上看到预防“非典”的新闻时,不得不承认,它就在我们身边不远处,虎视眈眈地望着我们。
   4月初,我的母亲旧疾复发,由乡下来到我这儿,无可奈何下,我陪她乘车去了省会城市看病,也就是在省会医院外的报刊阅览亭上,我看到了广州医院的那一篇医生日记,我相信了!
   回到家,我高价给母亲买了一堆板兰根、白醋、中药、消毒液,让她回乡下去了,——她那么弱的抵抗力实在经不起这肆意横行的传染病。
   4月中旬,省会城市公布发现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其实那个人月初已经被传染了,——我愕然。
  
   就在身边?
  
  
   我所在的小城,如今正在全城消毒,人们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忽然之间,勤洗手、多喝白开水成了时尚,各种预防非典的药方在人们中间流传着,白萝卜一下子张到了2.5元一斤,普通的84消毒液也由1.5元涨到了10元,——只因为听说喝白萝卜汤能预防,喷消毒水能减少传概率。
   甚至,连那些每日离了酒就感到没滋味的“官仆”们,也都婉言谢绝别人的赴宴邀请,“过几天再说罢。”
   前天,在医院、防疫站多次否认本地无非典患者时,却爆炸性地传出消息,城隍庙的一个批发小商品的摊主晕倒,人们说已经被隔离观察了,结果至今还没出来,许多人不敢到医院去看病了,宁肯到小诊所。
   早上,我喝了一大碗白萝卜汤、一包板兰根、三片消炎药后,才骑着已经好久没骑过的自行车往单位赶去。
   谁知道,非典是不是就在身边!
  

作者签名: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是静。
闹是人间烟火的快乐
静是不着一字的幸福


这样的静,是福。

原创(2006)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