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永远的康桥-个人文章

怀念国营澡堂

永远的康桥
2004-10-22 22:21   收藏:0 回复:7 点击:3702

    常听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聚在一起抱怨:如今到处是浴室,可想找个好的澡堂泡上一泡,真难啊!确实,仿佛是一夜的工夫,澡堂渐渐地被一些高档的浴场、桑拿中心替代,阔绰的门面,闪亮的霓虹,让我非常怀念20年之前---故乡黄桥镇上的澡堂。
  镇中心的东进路是一条南北路,路面是柏油,宽约五、六米,长不过一华里,约莫一袋旱烟的工夫便走完了。东进路是当时黄桥最繁华的马路,沿街两旁一溜顺儿分布着杂货店、黄桥烧饼店、照相馆、蜡烛店、理发店、酱菜店、铁匠铺、小吃店.....从十字路口向北走七八十米,便是国营澡堂。
  澡堂座东朝西,两开头的大木板门在20年之前已显豪华了。虽然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但由于澡堂离我家很近,所以仍有一些情景残存于记忆里。那时候,人们习惯称澡堂为亮灯口,因为澡堂的开门与打烊是以一盏灯为信号的。澡堂门外的上方安着一只灯泡,如果哪天灯不亮,则说明今天没澡洗。
  澡堂是用青砖砌成的,在当时可以算是镇里较好的房子,澡堂正门的上方,有一块抛光的砖面,清楚地刻着六个端庄的大字“国营黄桥澡堂”,“黄桥澡堂”四个字在中间,“国”和“营”分布在“黄桥澡堂”的前后。在字与字的中间镶着用铁皮做成的五角星,并被刷得通体艳红,阳光照射着时,则显得格外明亮。对那颗五角红星,我总是怀着一股仰慕和崇敬之情。虽然年幼的我不知那颗红星所代表或象征的意义,但在心中却久久不能忘记。
  去澡堂洗一次澡的票资为3毛钱,也有2毛的。当然,洗澡是在同一个浴池里,唯一不同的是3毛钱的票是每人一个位置,而2毛的可能是两三个人挤在一个位置上,或者更多的人。那时候,澡堂的洗浴设施很简陋。一米二宽的木板中间竖起一层60厘米高隔板,两边的表面铺一层草席,并用小铁钉钉好,每隔一米摆上一个类似北方人炕上的茶几,便成了床位,一根悬于头顶的细长铅丝上挂着毛巾,一只盛满开水的热水壶,一些躺在墙角的厚重木屐,这些便足以让澡堂维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计。
  虽然当时镇里只有那么一个澡堂,其条件也远不能与现今的豪华相提并论,但简陋的条件却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心情。冬天来临的时候,窗外是寒风瑟瑟,而屋内的人们却快乐地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有人爱在澡堂里讲故事,天上地下,镇里乡外,只要沾上边的好事坏事奇事怪事,全都拿来过把嘴瘾。讲的人说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入耳入神。也有的亲朋好友平时没空见上面,今日洗澡遇上了,便趁机唠上几句,问寒问暖。还有的趁有空带着孩子洗个澡,匆忙洗完后又赶着孩子早点回家写作业……澡堂成了人们传递信息、休息娱乐、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而时光就在一阵阵谈笑风声中从人们的手指间悄悄溜过,随着不断升腾的热乎乎的雾气缓缓飘走。
  依稀记得,冬天里,我们一般十天半月才能洗一次澡。而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六、七,我们必定要跟着大人们去洗澡的。那几天,澡堂里的人很多,乡下的,街上的,老的,少的,为了迎接过年,统统都要去洗澡的。我们小孩子受不了澡塘里的高温,往往让大人擦完了身子,便迫不及待汗流浃背的穿衣出来,围着马路边的小吃摊馋馋地看着。
  大人们此时会比平时显得慷慨,一行大小十几个会鱼贯进入小吃店,找一处油渍斑斑的桌子坐下来,每人来一碗小馄饨,外加几只黄桥烧饼或是包子。总是在此时,热气腾腾的馄饨又会让我们小孩子浑身湿透。
  如今,国营黄桥澡堂早已随着时光的逝去不复存在,澡堂里的快乐也只有在心灵深处才能被静静地拾起。对老式澡堂的消失和变迁,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发展的趋势或者潮流吧。毕竟,经过了这些年,社会发展得很快,人们的生活比以前更加殷实了,人们无须担心用不上电,也无须再因为家里穷而只能花5毛钱与别人挤在一个位置上洗澡了。我想,在今天,我们无须再忧衣食,千万不要忘了过去的贫穷与困苦,只有这样,我们的心头才会永远明亮!
原创[文.浮生杂记]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