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余潇雨-个人文章】
亦友亦师是志钦……
□ 余潇雨
2004-10-18 13:47
收藏:0
回复:0
点击:4211
志钦何许人也?我知道他是一“名记”,姓潘。在铁山带出六百弟子(这些绝大多数集中在大冶铁矿)被人誉为铁山的“新闻权威”,上世纪大冶铁矿的出色的新闻极大多出自老潘(领导、他本人这么称呼)的笔下……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我从大冶调到铁山,因为小有名气,在铁山这块弹丸之地,几乎没有多少人能让我瞧得起,写了一些诗歌、散文后,对自己的情感文字总是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现在看来,那不成熟的文字极不老到……)由于口无遮拦,被当时的领导当成“毒刺”想拔,“胳膊犟不赢大腿”,我只能“逃”之夭夭——在被铁山区借用近三年,机关工作的轻松悠闲,倒使我有了充足的时间交友、读书、写作……
当年在铁山区教育局(当时叫教文体委罢)上班时,我当时好象在恋情上闹出些小“毛病”,心情极为郁闷;还有,似乎那瘦猴一样的张主任看我时如青眼“绝孙断子”白眼“人丁兴旺”,更添了我烦躁的火气……一些文友说,潇雨,你老这样“无所事事”,不行!?……将来你会“废”的,你哟你。
应“头”们的法旨,潇雨应该充当“吹鼓手”——写点新闻稿件。老实说,我既不愿也不会写,写过两篇,发了一篇署名“余郭”(郭即郭继红女士,余即本人)的简讯,郭女士在区宣传部的有关会议上还特别提到了潇雨,引起了有关领导的关注……有人告诉我,城区的大冶铁矿“藏龙卧虎”,更有“名记”潘志钦先生(这是事实!)关于潘先生我早有耳闻,因为在我来铁山前,他采访过一位大冶的青年诗人,还在诗人家中吃过两大碗“肉丝面”(诗人是潇雨的同乡)……那同乡说,潇雨写新闻比搞创作更实惠!在铁山,你跟潘先生学写点新闻稿,到时领导会看重你。
后来,一个让很多男人赤膊着上街的夏天,我决定去拜访这位大名鼎鼎的“名记”……下午,我敲开了《武钢工人报》铁山记者站的大铁门。进屋后,我发现一群“瘾君子”把这间面积不大的空间熏成“妖气弥漫”的洞府,没有半个人说话,个个都埋着头弯着腰在写稿……一位瘦瘦的中年人友好地伸出了熏黄的手使劲地把我握着……,“名记”潘先生说,小余,我是潘志钦,把你写的新闻稿给我看看。我随身带去的是两条消息,一稿被“名记”肯定,二稿被“名记”改得面目全非——满纸“鲜血淋漓”。潘先生说,潇雨文笔好,但新闻不能虚构,必须采访到位。
记得我仅学三次就“出师”——而且后来我的新闻稿发稿率相当高,被区机关的好多单位请去帮忙写“新闻”……铁山区的一位当时分管宣传的副书记批评手下的通讯员时特别强调:潇雨业余写稿都能发表这么多,你们真是不争气!……副书记以为,写成潇雨那样的稿就是好稿,练出余学彬那样的字肯定是好字!
由于“滥竽充数”的时机好,当年的一家家媒体都对潇雨先生客客气气、赞赏、勉励……甚至有的编辑向区机关举荐潇雨是人才,……同年底,我和“名记”潘先生一起到本市各家媒体领到不少奖.
这个世纪,“名记”潘先生在家里悠闲地点自已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有时他会写一两首古诗词;有时,他还练练书法;有时,“名记”更会去种花弄草;有时,“名记”还要下下棋……
“名记”潘先生不愧为多才多艺的秀才,更不愧是气质高雅的文人!(其实,老潘长相,潇雨倒懒去恭维,拿老潘自己的话讲,像生产队长么?)……当年,潇雨学写新闻稿,多次“搔扰”他的记者站,“名记”毫不厌烦;当年,潇雨多次想送点礼物以表心意,被他“恶吼”一声;当年,还有□□□□□□□□……
老潘总谦逊地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记者,不是作家,没时间也没精力去搞文艺创作……他希望出版一本关于新闻写作方面的“小书”(他的原话),留一笔精神财富给后人.我以为这些蛮好,并希望得到老潘的馈赠。
在我的眼里,老潘的文章在铁山的文人堆中绝对不算第一……但,我佩服老潘!从他的身上,我懂得了人应有善良、谦逊的思想……现在想来,老潘既是我学写新闻的启蒙老师,但更多的时候,他应是我容易沟通的知心朋友.
这样写来,老潘——铁山的“新闻权威”,不会生气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