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素丝未染-个人文章

国庆人潮游——九华山 

素丝未染
2004-10-08 14:04   收藏:0 回复:3 点击:3482

   
  
   国庆出游,除了看山,看水,更多的是看人。没做什么出行计划的我却在今天才安安稳稳的坐在了家里。
  
   一个累字了得。
  
  
   (一)九华山
  
  
   30日下午,我们一行人从南京出发,开车去九华山。一路的树木孤独地向后闪着,农田或青或黄,却也没什么特别的景致。傍晚时分,进入安徽地界,道路开始难走,虽然是国家级的公路,但路况强差人意。除了繁忙造成的塞车,更多了坑洼带来的颠簸。司机善意的让我们把安全带绑好,我开玩笑说,放假期间的人真是奇怪,宁愿把自己绑在车里,这边的人赶去那边,那边的人赶来这里。似乎风景总在他乡。
  
   似睡非睡时,一种气息传入鼻中,我想起那是农田里烧草根的味道。淡淡的,不香却诱人。我不禁坐直身体向外寻找着。夕阳下,赤裸的麦田里,几堆即将燃尽的草木灰袅袅的飘出青烟,匆忙的路途,烦躁的心情一时间宁静了。
  
   到达九华山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如去年一样住在九华山庄——那个依山而建,有亭台、花榭、灯笼,而没有电梯的酒店,我很是喜欢。
  
   九华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王菩萨的道场。这座山名扬海内外之功其一应属李白,他曾经游历到此,看到山峰奇秀,远远眺望,九座山峰如同莲之九瓣,于是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而令这里佛教盛行,香火不断的则是家喻户晓的地藏王菩萨的故事。天宝年间,朝鲜半岛上新罗国的贵族金乔觉舍身出家,东渡来到中国,一边修行,一边弘扬佛法。来到九华山时便停了下来,选址建庙。当时山下有一对父子,乐善好施。对金乔觉说:可尽其力圈地,所画之处全部供养。高僧扬起袈裟说:只要一袈裟能覆的地方。父子不禁笑了起来。没想到,金乔觉以法力示现,袈裟将整个山盖了起来。于是这对父子将山供养给了他,并皈依其门下,修成正果。至今,我们去庙宇,还能看到,地藏王菩萨身边伫立着一老一少的侍者。此后的时间里,很多僧人在九华山建庙修行,最多时有寺庙150多座,僧人三、四千人。金乔觉圆寂时,相传山呜谷陨,群鸟呜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众尊为地藏菩萨,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
  
   清晨,我们从山下沿台阶慢慢向山顶登去。大概走上十几米就能看到一所庙宇,其密集程度恐怕无山能及。而寺庙内因建寺时的资金不同,规模自然也不一样。大的殿堂宏伟,飞檐画壁,巨石为基,原木为柱;小的则前殿后堂,几步就可以穿过,却也佛像庄严,梵音缭绕,钟鼓齐鸣。燃三枝香,我跪在佛前,顶礼膜拜,无愿无求。由于是黄金周,各地来旅游、朝山的人非常多,热闹之余自然少了古刹的肃穆,心里不禁有了些许的遗憾。
  
   到达肉身殿时,听到僧人唱诵的声音,看到庙前粘贴着“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大法会”的条幅。僧人小歇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走进令人肃然的宝殿。中间即是供奉金乔觉金刚不坏身的佛塔。经过很多历史年代,保存完好。即使文革期间也没有破坏,也是奇闻。我们和什绕塔,恭敬行礼。更赞叹菩萨的功德,是我等世俗之眼看不到,愚昧之心不能及的。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选了祗园寺、化成寺和一些顺路的寺庙进香,其他的也只能过门不入了。向位于东崖之颠的百岁宫行进的路,让我这个不常运动的人,大汗淋漓。还好一路上山青水秀,毛竹葱翠。站在高处,远远望去,群山叠嶂,让人愉悦中浮想连篇。当地人就指着远处的山脉让我们看象不象一尊睡佛。那栩栩如生的巨大的佛像立刻映入眼帘,心里不禁再次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百岁宫名字的来历是因为明朝一位无暇和尚在此修行,圆寂时已经一百多岁的高龄,肉身不坏,后人装金供奉,据说有求必应。他的金身与他人盘坐和什的不同,而是双臂相握,挡在面前。旁边的导游讲述了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这寺庙曾遭遇大火,住寺的弟子眼看着庙宇要毁于一旦却无计可施,急的跑到金身前哀求。不一会,天降大雨,大火很快熄灭了。而大家再看金身时,双臂就由原来的低垂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想,更多的人是仰前人的神通而来,也希望能得到长寿的恩泽吧。
  
   当地的民风朴实,多以卖纪念品和佛教香烛为生,但不会拉扯纠缠,价格也好商量。据说这里僧俗共处自开山见建庙就是这样。相互照应,相赖生存。当地政府即使在重新规划时也决定保留这一特色,不会将百姓全部迁到山下。同行的几个澳洲回来的朋友一路感慨,兴奋和崇敬之心溢于言表。
  
   晚上,九华山管委会的负责人又给我们讲了很多当地的民俗、传说。并说两年后这里将建起一座高99米的地藏王菩萨的铜像。虽是政府人员,他们谦和、亲切,口口声声说也是在为地藏王菩萨做事。席间高兴,两位朋友一口答应为当地建一所希望小学。
  
   朝山拜佛、捐资建校,都是令我开心不已的善举。
  
  
  

作者签名:
丝,本无色......

转载[文.在路上]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