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敬一兵-个人文章

意识流的琐碎问题

敬一兵
2004-09-20 13:56   收藏:0 回复:0 点击:4648

    在通往图书馆的路上,满街都是拥挤移动的汽车,人力车和行人,路旁的梧桐树叶已经泛黄,并不时随风凋落,推撞着本已狭窄的空间。马达声,音乐声,吆喝声还有车铃声重叠着硬生生地往里面不断涌入,终于,原有的空间界定被挤爆。于是路面开始不规则地向两侧蔓延,人与车也分别因循蔓延的弯曲扭起了秧歌,煞是好看,惊喜的人们和车辆不时被蔓延的震动眩晕而倒。流动受阻,引发弯曲的张力达到极限,因而一些人和车被托到连成一片的树冠上继续着原有的运动形态。一不留神,手上的茶杯被碰倒,水在平面上真真切切地四处流淌,情景经由视觉进入脑海,抽象为流动的意识,故命其名曰:意识流。
  
   一个小孩子随我身后走进了巨大的图书馆,用不同语言写就的五光十色的书堆满了书架,一直达到天花板,因为不识字,眼睛透出了神秘朦胧的色彩,我看见小孩眼底衬出了天上一朵徐徐绽放的白云,它的边缘向任意方向的运动是随机的,同时发现捂在小孩手里的冰块,此刻正在拼命地,不加选择地吸收着手上和周围空间的热量,然后溶化,水珠儿从指缝间不断滴落,摔碎在地板上。小孩的影象被某个人类祖先的个体笼罩,小孩的如斯表情举动,连同周围的环境,也一并进入到这个原始人的脑海里,演绎成了原始的意识及其特征。
  
   洁净的地板上,冰块溶化的水在恣意流动,管理员走来对着小孩一顿训斥,小孩低头走了,管理员脸上露出得意神情,自信地又回到他的办公桌后面,埋头看书。可是从他不时把书一次次回翻到前页的动作中,不难发现几分惊愕,抑或是迷茫,伴着隐匿公开,掩藏雄辩后的无语以及难识真伪的尴尬遗留在空间里。于是,意识的一个琐碎问题出现了。原始的意识,或者说是自然的意识,本来是在时空中自由流淌的,无拘无束的,可是,如同水的流动,因为山峦地形的逼迫,不得不因循同一路径绵延不断,久而久之形成河道一样,意识流也被管理员那般的人为限制所约束,在指定的通道里流淌,中规中矩,无不可悲地形成了所谓的规律。有了规矩,自然便于管理,然而人们却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连贯的时空呈现出历史上的一个瞬间片段:因为意识被束缚,昔日欧洲人固执地用点燃香木或芦荟的方法,试图将黑死病薰跑,结果黑死病仍然恣意横行,反而是那些点火的人纷纷跑进了坟墓。
  
   眼光无意识地飘向窗外,瞥见被赶出阅览室的那个小孩,手里拿着矿泉水瓶,聚精会神往花坛中自己刚挖好的泥坑里倒水,然后用一小树枝刨开坑旁的泥土,坑中的水便顺着新刨出的凹迹流淌,但见小孩口中念念有词,并不时在原有的凹迹处用树枝拦腰斩断地划出新的凹迹,于是水也就改变了流淌的方向,呵呵,水按照自己的意愿乖乖流动,他乐了。泥土,流水,小孩,三者交替融合,由模糊渐渐清晰起来,虽然一些过程悬浮在没有把握的瞬间,徜徉流连中,自是智者乐水的意趣,莫非小家伙将来是个了不得的智者?智者,我联想到了智者。大凡智者智慧充盈,意识丰富,窗外的天空与阅览室内的空间连接成一个自然的整体,然而意识的丰富却被阅览室的特定所分解,散发着霉味,躺在一本本书里睡大觉,唯有一些智者或有心人用笔勾勾划划,一如小家伙刨水沟那样,被分解的意识才得以复原,才会舞动出原有的丰富韵味。不难看出,这是丰富意识的一个有效办法,也是解决意识流被束缚问题的一个途径。
  
   宁静充斥着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就象手里拿的这本书,文字安静地分布在书的每一页面上,因而许多过程就被漠视忽略,甚至轻易地在感觉里消失了,正因为命运不能预设,意识流也就不可能事先被界定,而是淹没在寂寞之中。意识流没有预先发生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意识流与冥想相同,却与思索存在本质的区别——思索是在意识流的导引下,另外发生的一个过程。有时,我读书之际,思索会突然陷入沉默,这时是我正在接受意识流的访问,意识流常常是位意想不到的来客,是不可能被我随意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意识流到来之时总是置一切于不顾的,这就如同岩浆平日是被锁在岩石里,一切都是那般风平浪静,一旦火山爆发,岩浆就会奋不顾身,汹涌澎拜。自己仿佛已经置身于岩浆的身旁,巨大的热情冲动了我的灵感:没有意识流的思想家是不存在的,这就好比一篇散文,没有了想象就没有了肌肤,剩余的骨骼令人空洞乏味,俨然,所有的意识流给予思想家以想象力,真正富于创造的思想家往往是依据形象而严谨思维的。如果说思想是音乐的指挥棒,那么意识流就是音乐的旋律,由此可见,意识流只有冲破了人为的束缚,才能形成一个基础的平台,激励思维迸射出生命的火花。
  
   闭馆的时间到了,我极不情愿地合上了翻开的书页,著书人连同他的思想,显然没有被闭馆铃声的吆喝阻断,却是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功劳应该归于联系其间的意识传递。如果意识的传递绵延不断,就形成了意识流脉搏的跳动不息,当然,脉搏跳动的强弱,完全依赖于平日里思想积累沉淀的深浅,有了雄厚的思想基础,那怕就是一张枯燥无味的地图印刷品,经眼帘传入脑海所形成的意识流,也能够达到足以令我们兴奋不已的程度。德国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就是在看世界地图的过程中,意识的传递使他忽然惊异地发现,南美洲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海岸凹入的部分非常吻合,莫非远古时这两块大陆本来是一个整体,后来裂开,漂移,形成现在的样子?如是意识流的流淌过程,奠定了思维的产生和形成,艰苦的研究,最终导致“大陆漂移”的革命性理论诞生。由此,意识流的意义得以彰显,并灿烂起来。
  
   再次走上了车水马龙的街道。初略地理顺了意识流的琐碎问题,精神也得到抚慰,微风拂脸时,先前烦躁的轰鸣声,喇叭声,自行车铃声和嗓子里传出的吆喝声,此时已经变得和谐优美,一如冲破了桎梏的意识流那样,行云流水。路旁枯黄的梧桐叶,演绎成脑海里的意识,转换为生命收获的象征。我轻快地跨越脚下一条裸露的污水沟,哼着歌曲,回家了。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