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敬一兵-个人文章】
与幸福同行
□ 敬一兵
2004-09-16 16:12
收藏:0
回复:0
点击:4585
奔波不息的熙攘人潮中,一路行来的我,被现实与理想间不肯靠近的距离折磨得疲惫不堪,于是,红尘俗世的幸福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与我檫肩而过,甚至没有来得及好好看看春的妩媚,夏的娇娆,秋的丰韵和冬的崇高,久违了蓝天白云的飘逸灵动,忽略了生命中点点滴滴的感动,动力的缺乏感便由此而生,在不能停息,也不敢停息的人生道路上,我开始找寻幸福。
找寻幸福俨然是一个思考过程,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不幸的痛苦。
伦理学中,以斯多葛为代表的学派主张为了幸福节制欲望,幸福被节制的痛苦所修饰,矛盾的凸现模糊了幸福的概念,于是,不考虑幸福就成了现代人的特征之一,并且,在新的幸福论设定之前,伦理学的混乱是无可救药的。如是一来,考虑幸福也成了最大不幸的征兆,比如一个健康的人,感觉不到健全的胃,肾以及肝的存在,只有当这些器官病变,才深感它们的存在和重要,所以幸福的人是不考虑幸福的,换句话说,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幸得丧失了思考幸福的能力。其实,人们在任何场所无疑都在本能地追求幸福,本能亦为意识,搜索幸福的线索,渐渐清晰。
线索既定,幸福的理论轮廓得以展现。
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构建于想象基础里的,疲乏的跋涉中想象一张舒适的床,极度的饥饿中想象一顿美味佳肴,这类想象所带给我们的就是幸福的感觉,而想象的产生,依赖于人的个性。人随自然的发展,不断分化出不同的个性,个性的多样化便统一成人格,籍此,歌德给出了幸福的理论定义:人格是大地之子的最高幸福。虽然脱去外套或者卸除面具的轻松也是一种幸福,然而人格与生命同在,所以幸福也就与生命融为一体,表现为生命特征如象身心愉快,谦恭和蔼,亲切宽厚,大度从容等等。当然,单是内心的幸福也不是完整的幸福,一如不吟唱的诗人不是真正的诗人,因而幸福也会象生命能量那般宣泄表现的,我以为,幸福的自然流露使别人也感到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这就象鸟儿生来要唱歌一样。
于是,理性化的幸福由此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现实。
将抽象与空洞过滤,幸福的意识就彻底摆脱了休眠状态,清晰可见,并与满足密切关联。许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干的行为,如果与满足联系起来,便可窥见幸福的踪迹,就象日本新生代女星江角真纪子那样闪电般的离婚以及黛安娜王妃经历十余年的审慎所做出的离婚决定,都是一种痛苦的抉择,似乎与幸福无关,但若与满足联系,忠于本能的快感即告明显,“人为了追求快感而存在”,弗洛依德如是说。包括幸福在内,任何事物的存在,其渊源都是可以寻得的:在主管精神活动的脑中,有一处快感区域,它能让人在吃到好东西时体会到满足的快感,在做爱时有欣快的享受,“秀色可餐”就这样应运而生。据此,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夫妻幸福问题亦可获得解决,譬如因生活节奏加快,太太无暇料理饮事,丈夫无空回家聚餐,于是,长期的分餐离间了夫妻情感,这时的丈夫,便应抽出时间亲自动手烹饪几道太太得意的美味,让太太大饱口富后激发出幸福满意的鱼水之欢,呵呵,由此看来,法国名言“不能同床共枕,也要同桌共餐”不无道理。
探询幸福的思索,让我得出这样的认识:幸福并非富有者的专利,更非闲适的等价品。幸福是成功时祝福者端起的美酒;是失败时鼓励者殷切的眼光;是喜悦时随歌声洒下的笑;是寂寞时伴你一起流下的泪。那怕就是从恋人相赠的一枚草编的极其稚拙的戒指,女儿为母亲白发上戴上的一只普通的发卡,父亲简短甚至不乏错字的家书以及相濡以沫的老夫妇相互搀扶的背影中,也都能透出情意浓浓的幸福。
要求幸福是心理秩序的基础,进而寻求心理秩序存在的现实证明的空洞演绎,已经淡出心田,过去刻意哲学家和文学家从精神上评价幸福的心态也不复存在,在我的脸上,呈现出的,仅仅是对炎热里吹拂轻风的那种惬意知足的笑容。我看见,一群孩子迎面朝我走来,嘴里唱道:手拉手啊,一同走在小路上,大家都变成可爱的小鸟,唱起歌来鞋儿响,在晴朗的天空下,鞋儿响。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与自然水乳交融,平等看待一株小草,一只蜻蜓,甚至是人眼所无法看见的微生物,那么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就已经是,与幸福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