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雪语莲香-个人文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雪语莲香
2004-08-16 11:50   收藏:0 回复:8 点击:4379

    授人以鱼,不如授己以渔
  
  今日在某论坛看到叫寒雪的人写的《养鱼之乐》,忽然想起十几年前,家里冤死的那缸鱼来!那时,我还在上初中。假期里走访同学时,发现她家有一缸鱼。隔着透明的鱼缸,各色的小鱼摇头摆尾,忽上忽下,甚是可爱。回家后,我便吵嚷着也要养鱼。爷爷对我向来是有求必应。没过几日,手巧的爷爷便利用家中剩余的玻璃,为我粘出了一个精致的鱼缸来!我拿着抹布,把鱼缸擦得亮晶晶,心想,这么通透的鱼缸若是养上一家子小鱼儿,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儿哟!之后,爷爷陆陆续续买回各色的小鱼。我还兴致勃勃为这些小鱼分别起出好听的名字。比如:红孩儿、黑舟、飞燕、彩裳……
  
  爷爷是养花草的高手,对养鱼却一窍不通。我更是热情有余,知识不足。刚开始总是怕鱼饿着,所以总拿着鱼虫子喂,结果把鱼撑得死了好几条;对于换水,更是缺乏常识。单纯的认为,换水对鱼好,结果折腾了几天下来,鱼又死了好多。当我钟爱的黑舟英年早逝,飞燕香消玉损,红孩儿早夭的时候,我心疼极了。到处找关于养鱼的书籍看,黑夜白天的补习养鱼的相关知识。那段日子,满嘴说的都是鱼之术语。弄得爷爷奶奶哭笑不得。
  
  因为爷爷懒惰,不看书,所以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他讲养鱼之道:
  
  “水不流动,阳光太多或无光照藻类会大量滋生,水冒泡,发绿其中绿色棉状物为水华,这种水叫绿水;待这种水仍不加循环,流动就变成了回清水;这时,藻类仍大量滋生,直到将水中氧气耗尽。于是藻类和菌类一夜间大量死亡,水很快变得异常清澈。这种回清水没氧气和有益菌,也就是死水;水经过晾晒,有充足光照,不间断流动,水清,无污染,内有有益菌和微生物,肉眼还看不到,水为浅绿色或浅褐色,这种水叫老水。说明生态系统良好,最适合鱼儿生长。如不注意循环,流动,和加入新水,这种水也最易变成绿水,甚至回清水。养鱼就是让水保持老水状态。也就是保持生态的平衡。
  
  至于换水问题。不可太勤,也不可不勤。要合理把握尺度。一天一换,一周一换,甚至更长些,都可以。勤,可使鱼增强适应力,但鱼很累;相对不勤,鱼儿娇气些却安全些, 关键是注意观察,鱼不舒服了让她舒服,哪儿不舒服靠的是积累,很难言传,但水是否适合,是优先要考滤的。也就是说,换水频率应灵活掌握,太教条了适得其反。”
  
  爷爷是个不错的学生,很快便心领神会,并在实际操作用收效良好。鱼儿也生机勃勃得在我家安了家。那段日子,我过得象鱼一样欢快,但是到了鱼儿要甩子生宝宝的时候,忽然天降大灾:一向爱养猫的奶奶收留了一只饥饿的猫。当夜,所有的鱼都成了这只猫的腹中之餐。当我们发现时,吃得肚子鼓鼓的猫儿,因为我的尖叫而失足掉到了鱼缸里,差点淹死。随后,便是我嚎啕了。
  
  自此,再不养鱼。
  
  昨日我给学生们讲唐诗概况的时候,讲到了对唐诗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孟浩然、李白等人。今日寒雪的《鱼之乐》忽然提醒我,唐代的孟浩然,李白,柳宗元,张志和等人都写过和鱼有关的诗。如: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开创了鱼歌体的张志和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仙李白的“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他们因性格、身份不同,虽同写关于鱼的诗,但表现的心境和志趣是有别的。孟浩然“坐观垂钓”,“徒有羡鱼”,实则是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古语而巧妙地翻出新意,进一步含蓄委婉地流露出希求他的老师张九龄援引之心情。因此,明为写鱼,意在干谒!而比之孟浩然,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的多组鱼诗,更多道出的是钓鱼的意境,生动描绘的多是渔夫悠然自得心境。而比之张志和,李白透过字里行间,要表达的是茫然不得志的心境,垂钓这一爱好不过是打发无聊的日子,抑或是维持生活罢了。比之李白,柳宗元的绝句更胜一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少了功利,少了浮躁,淡定而高贵。堪称千古绝唱了。
  
  除了唐代,写与鱼有关的诗人实在多得不胜枚举。而唐宋时期,出现了一个鱼文化的高潮,所以备受重视。文人墨客借鱼(渔)抒怀,以鱼(渔)言志。遗留到今日的钓鱼台的传说,便该归功于文人墨客。如陕西番溪的姜太公钓鱼台,安徽贵池的太白钓鱼台等。从捕鱼、养鱼、吃鱼发展到赏鱼、写鱼、说鱼、唱鱼,这本身就是一个物质到精神的攀升过程。好像,鱼本该游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样。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是永恒的,不朽的。
  
  写到这里时,窗外的风吹起了屋里悬挂的鱼骨风铃,让我忽地想到了“鱼”这个字的造字,于是越发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在遥远的年代里便创造了单体鱼纹、双体鱼纹等鱼文化的图案,并在图腾崇拜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龙。而世间万物,唯有鱼是可以转化为龙的。这实在不能不使我们震撼!
  
  既然“鱼文化”已出,那么相关领域的文化自然也便派生出来。饮食上,有吃鱼的讲究;垂钓上,有垂钓的门道;养鱼上,更是有养鱼的诸多科学说法。然而,吃鱼在味,图香;钓鱼在闲,图静,养鱼在勤,图乐。鱼,不过是个契机,是个引子,诱发的是人们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情绪。可因鱼而沉淀浮躁,享受天伦。上天“授人以鱼”,但是我们却“授己以渔”。我们用聪明的头脑,让鱼发挥了它的极致,并且良性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可能是造物主馈赠我们“鱼”这一生灵时,始料未及的吧!
  
  文至末,忽的想起元代胡绍开写的《沉醉东风》里的一段文字:“渔得鱼心满意足, 樵得樵眼笑眉舒。 一个罢了钓竿, 一个收了斤斧, 林泉下偶然相遇。 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 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并不识字的渔樵尚且懂得满足,知道感恩生活,笑对沧桑历史,更何况我们?
  
  若鱼有七彩的尾巴,那么就让它摇头晃脑的游进你心里吧!因为它能带给你平静与快乐!
  
  雪语莲香即兴回复
  2004年8月16日
  
  

作者签名:
语在雪中,香在莲里.......

原创[文.浮生杂记]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