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宿雾-个人文章

阳光以外的色彩

宿雾
2004-08-12 21:29   收藏:2 回复:2 点击:3632

   
   我倚在座椅里,静静的眺望着远处的山野,山不高,却在我的视野里显露出她多层次的曲线,迟暮的霞光穿过茂森的叶林,透出金黄色的神韵来。
  
   是秋季了,真的是应景应情啊,我嗫懦的重复着。
  
   努力的端详着山野和前景的绿色土地,金秋的麦浪铺平了整片农人的庄园,很美的构图,要是真能踏进这片田野,或许在视野外的范围内,还有令己神往的色彩呢。
  
   的确是一幅美丽的构图,山真的不高,可我却很感到渺小。油画展馆里,风从撩人的窗口拂起,我缓缓站起身,继续向前慢慢的走。这个黄金假期,自己鬼魅的竟找到了这里来,俄罗斯莫斯科河畔美术馆的当代油画展。黄金的时节,当朋友们还扎在人堆里时,我却径自在这里拾取金穗,是啊,连我都纳闷。
  
   “油画可不能近观哦,站的远些,才有美感。”
  
   低吟般的私语声中,我继续仔细欣赏着远自俄国的油画作品,坦白的,我不懂绘画,可对于艺术的真实和质地却始终尊重不怠。这些画作,让人看了都会呆呆的驻足脚跟,没有孤高雅洁的国画笔锋,也见不到简洁速取的简笔画感,油画对线条的要求真的太宽容了,一抹抹油彩自由的堆砌起完整的表面,若是近观,当然只以为是泼翻了油墨而已。
  
   油画的美,也许正是在追寻一种印象。
  
   身旁的一位先生,每幅画作面前必定留下他的啧啧称赏,“构思不错啊。”可是我发现,每一幅油画除了静物写生、山野农村、人物形象这些限制的框本外,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奇异构思,故而我坚决不赞成这位先生的断语,倒是我洞察出了一点:所有的作品恰恰是在色彩的运用上达到了美好的印象。
  
   在俄罗斯,农村与乡野是人们守土的唯一所在,阳光下的事物都有它的本来色彩,可生活就是如此,幸福的光韵总会隐形,自然色往往不被人重视,阳光下的原色总会遭人遗弃,仿佛以近不值得歌颂了。这一切直到有了艺术家,他们永远都在追寻绝对的真实,虽然表面上他们是一群背叛阳光原色的群体,但这种背叛正是增强了生活的色彩感,阳光本色的失落既然是现代人缺乏的一种元素,那就应该来这里补充啊。金秋的原野与农地是那样朴素无华,艺术家把生活中的苦用油彩慢慢给填平了。
  
   于是,在长廊的两端,这些窗口中的风景,被一一唤醒,更准确的说,是这些丰富的色彩点亮了人心。你已经很久没有在阳光下,看到麦稻可以绿到心田里,天可以湛蓝到什么程度,白雪有着她绝对洁净的本色,丁香花也能带着娇滴的灵性。
  
   粗圹自由的条线,油彩还是整幅作品的主角。她的演绎是如此的平凡却又多彩,不讲气势、不论境界、不苛求用笔和材料,它只是期求人们能更热情的邀其入画中,把阳光里看似黯淡的色彩再度激活。
  
   阳光以外的色彩胜过了它本身。
  
  
  *关于画展特别的触动
  
   读到画展的简语,知道这已经是第二次来国内的巡展了,相比起上次的展会,只是年份稍排后了些,大都是近年的绘作,可其中还是有五六十年代的上品。在明亮的色彩长廊间浏览细赏着,时而飘来教堂的暮钟声,时而落入山野间的温泉畔。
  
   ...最后的眼光竟然停驻在了这里,咦,这不分明是作者的自画像吗?1968年的作品《俄罗斯妇女》,出自一位女画家之手,好象是叫戈娜罗什么的,参加过卫国战争。
  
   包裹着墨绿色的风巾,厚重的军衣,偏右脸颊的侧影,表情带有沧桑的微笑,是一种农人朴素的神情,像极了现代版的蒙娜丽莎。再对照侧旁的作者生活照,发现竟然是同一个侧面,同样的神情。或许真的是如此形象的写照,但我还是感到意外。只是我一直在为作者叫屈,身旁的其他画作有些都打上了红圈,等待售出,惟有这幅却被大家遗忘。我在一旁偷偷的观察着,很少有人在前停留超过3分钟的,可那的确是幅佳作啊!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