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redcary-个人文章

红杏憾事-----我看爱情电影⑷

redcary
2002-06-12 11:28   收藏:2 回复:2 点击:4427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讲求妇德的,于是“红杏出墙”是罪莫大矣的事情……当然,其中情感或欲望的因素就是外人不得而知的了。思来想去,我还是将红杏憾事归纳在了爱情电影其中,因为其中有爱。爱情是宝贵的,正当的方式是求。当它已经有了名义上的主人,好比博物馆里的宝物,从此“只许看、不许摸”了,唯一的办法是偷!当然,偷要比求刺激、好玩、有趣多了,描绘偷情的电影也就更有看头。
  
    《廊桥遗梦》90年代中期,同名的小说与电影在大陆引发了一些无聊的争议。媒体慷慨地让出了许多版面供人们郑重其事地讨论“婚外恋”这个社会问题。我是宁愿把它当成单纯的爱情片来欣赏,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就有些莫名其妙。不过,“红杏出墙”的弗朗西斯卡受到了广泛的理解与赞赏,罗伯特也没被当作玩弄女性的流氓送上道德法庭,折射出了中国社会一种可喜的进步。后来,发生了克林顿的性丑闻,物议纷纷。同样是偷情,多愁善感的农妇赢得了同情与热泪,而白宫的女实习生得到的是讨伐与鄙夷。我惟有如此解释原因:廊桥边很宁静,晓风残月,才有遗梦未醒;而白宫太喧嚷,太险恶,莱温斯基小姐的春梦无觅处。严厉、公正的人们所以看不到“遗梦”,只看得见蓝裙子上的“梦遗”。
    《花样年华》:觉得老外们很难理解其中的滋味。大概是文化上的差异吧。姑且不论片中的吴音侬语,单看男女主人公面对爱情的“含蓄”,老外们一定会大呼不解吧?不过这一切放在中国,放在那个年代就再正常不过了。《花样年华》甚至带动了新一轮的文化思潮变化,王家卫的墨镜,张曼玉的旗袍,还有浪漫的拉丁情歌……这些泛滥的时尚,让刚解决温饱的中国人一下子集中“小资”起来了。《花样年华》做作得过了头,觉得好笑。让我想起一句古老的俗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在周慕云和苏丽珍有可能、有理由、有必要偷的前提下,居然能忍住不去偷,或许不尽然是思想境界高的缘故,正是因为想起了这句古老的俗话。
    日本电影《失乐园》和《鳗鱼》则是另一种味道的红杏憾事影片。前者是一种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结局---一种药,可以让他们相拥的身体粘在一起,永不分开。也许,苦恋的灵魂也可以从此长相厮守了。他们毫不顾惜地失掉了尘世的乐园,却在死亡里找到了真正的乐园――死亡可以铸造永恒。对这种藐视生死的至情至爱,我只有尊敬与感服。虽然,我不赞同这种决绝的方式;《鳗鱼》,这部日本电影和《失乐园》有一个相同的男主角--役所广司。在《失乐园》他偷人家的老婆,这次却是老婆被人家偷。他一怒之下,乱刀将妻子杀死,然后到警局自首。假释后,在冷僻的海边小镇开了家理发馆,整日对着鱼缸里的鳗鱼说话,过着清冷而孤寂的生活。直到有一日,他救下了一位轻生的女子,同她发生了一段微妙而麻烦的感情。影片的描绘非常之细腻,展示了老导演今村昌平的深湛功力。尤其是杀妻一场,血腥味十足。夫妻二人同观,非常有震撼力,富于警示作用。
  
    丰实压枝低---红杏情事总是那么沉重,也总是因为这份沉重,于是在生活这株幸福之树嫁接上了诸多苦果,诸多憾事……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