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痴情疫苗-个人文章

阅读死亡:写在路遥病逝十周年之际

痴情疫苗
2004-07-12 09:47   收藏:0 回复:6 点击:3546

    十年前的十一月十七日,路遥撒手人寰,中国当代文学史在这里留下了一个浓重的顿号,那一年,我刚刚十四岁,不知道路遥,更没读过《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十年之后,我已经是一个即将迈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不知在我手中翻阅了多少遍,孙少平、孙少安、高加林、刘巧珍……都已经成为我耳熟能详的名字,于是哀叹、痛楚、惋惜一起涌上心头。
   路遥的一生背负了太多的沉重,他和我的许许多多的父辈们一样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坎坷与艰辛。路遥出生在陕西北部荒凉的高原,七岁那年过继给伯父,养父母靠讨饭供他上完初中,然后回乡务农,期间干过民办教师、临时工等,1973年考上延安大学中文系,之后创作了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成为“高原派作家群”的领军人物。可想而之,这样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作家要想堂堂立足于社会是非常艰难的,正象朱鸿先生在《为路遥而歌》中所说:“他渴望出类拔萃,这就使他注定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代价,他只能靠自己。他明白这一点,他将所有的辛酸都藏于胸中,然后露着微笑进行奋斗。”
   于是路遥活得很累,这种累不仅仅来至精神还有物质方面。路遥的朋友透露:路遥穷得可怜,一段时间竟没有钱买烟,(而烟一直是他唯一的奢侈的消费,路遥曾说过:“睡眠之后的几支烟简直是一种神仙般的享受。”)如果没有朋友资助,他甚至不能远行。他瞑目之际,还有近万元的欠账。虽然路遥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但微薄的稿费除去家庭和自己的开销,还有供养父母,在家乡的沟壑里,路遥有两位父亲,一个生父,一个养父,多情的作家对谁都不能置之不管。
   路遥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壮丽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育了作家艺术家。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牟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的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因此,对我们来说,今天的这个地方就不应该是终点,而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和今天活跃在文坛上的九丹、卫慧、棉棉等“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相比,路遥无疑是一个朴实而严肃的作家,是一个真正用灵魂来写作的作家。他把自己创作和生活的根深深扎在了西北黄土高原上,从而创作出了以《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许多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他善于塑造农村生活和人物,提出了怎样对待事业、爱情等许多重大人生课题,笔墨凝重,气势雄浑,风格粗犷淳厚,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民族精神的魄力能激起人们积极向上的豪情,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路遥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词时说:“获奖并不意味着作品的完全成功。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估,还要经受历史眼光的审视。”十年过去了,中华大地发生许多难以想象的变化的同时,也促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作为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学已不再也不可能有可供奉为经典的模式,众流派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给这个时代作着注释。然而,四十二岁的路遥和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依然活在今天,活在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热爱他的读者的心中。
  
    

作者签名:
生命中:一半在寻找,一半在迷失。

原创[文.百味人生]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