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痴情疫苗-个人文章

浅谈若思JJ的诗

痴情疫苗
2004-07-09 00:15   收藏:0 回复:1 点击:3305

   
   若思是我在网上认识的一位优秀的女诗人。和她交流,诗歌是个媒介而又不止于诗歌,网络是个载体而又不仅局限在虚拟的世界中。在年龄,她是一个和我母亲同时代的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长者;而在诗歌上,她无疑是个热心而虔诚的大姐。现在我就来谈谈她的诗。
   一、诗歌发展的多元化决定了主流的不确定性。但我觉得诗歌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对旋律和节奏的追求,也就是不能放弃音乐美,而音乐美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看看若思的>这首诗。
  
  当你老了
  我也老了
  你再不会像蒲公英的种子
  随风飞翔
  
  静静地坐下
  你看你的书
  我看你
  翻书的手指
  
  一些感觉
  从页与页中掉下
  你的眼神
  肯定会润湿我的眼睛
  
  时间 在墨汁中
  一行行一字字地移动
  许多感觉 还是像哭笑的精灵
  我们还是会因某个章节激动不已
  
  随着 你的嘴唇
  情感高低起伏
  书中的主人翁老了
  我累了
  
  你会摘下 老花眼镜
  怜惜地 望着我
  而 我的心
  会因满足而年轻
  
   全诗的语言上进行了必要的“淡处理”,如“当我老了”“我累了”等,都是经历风雨之后的平静!!这种平静是思索的极至!这种平静是人生的极至。若思说:“我想由笔表达向往,冲出束缚,释放我的真性情,这样也是我写作的开始。”这首诗就是上述言论的具体体现.这首诗节奏感强,虽然读来有“浅”的感觉,但我喜欢这种感觉。诗歌要想接近大众,要想和散文、小说一样拥有广泛的市场,这何尝不是一条路呢?
  
   二、对诗歌意境的追求是千百年来诗人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我认为诗歌意境就是闻一多先生强调的“绘画美”,虽然它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的元素,然而过犹不及,朦胧诗运动之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诗歌多偏重于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了对内涵和内容的挖掘(或者某些诗人故意的隐晦,人为地制造“坑洼”)。
   诗歌或表现诗人思想的光芒,或叙述一段故事,或模拟一种状态。诗歌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来表达实质的态度或倾向。若思说:“诗歌力求有境,如果过于偏境,导致流于形式和空洞无力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她的作品《相遇》中的一段。
  
  那个错过的季节
  慌不择路 撕裂我的思路
  撕裂 我单薄的身躯
  我向前一步 几乎就靠近了你的肩膀
  闻到了你的呼吸
  我们还是这么近 象从来没有分开过
  坐在一起 同一张课桌
  
   这首《相遇》是诗人在菜市场上邂逅自己三十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时的慌乱、尴尬还有一点点意外和惊喜,这种细腻而丰富的表情跃然纸上,读来亲切真实。
  
   三、我感觉若思在本质上是个随意而豁达的人,这在她的诗中有许多具体的体现。这种随意与豁达使她文思如涌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使她的诗歌跳跃性太大。另外需要点明的是对诗歌的随意使她的作品中常出现一些基础性的错误,如错别字等。这影响了作品的美感和对作者创作态度的认知。例如这首《白茶花》.
  
  秋天 不是我喜欢的日子
  
  卧在云下 篱笆的马很瘦
  霜露染透的花芯 淡淡地
  有些忧伤 茶树在歌唱
  
  靠近的时候
  会闻到开放的气息
  笔 写不出那种神秘
  
  三月的雨水没有来
  六月的雨水没有来
  南方因水而灵气
  这个季节 没有水滋润
  
  整个下午
  我抱着安谧的女神
  痛苦不是谎言
  
   我虽然特别喜欢这首诗的最后一段,但是全诗显得有些杂乱,部分段落的连贯性不好,而且主题也较松散,尤其是第三段我感觉是败笔.诗中也有错别字,如第二节"花芯"应为"花蕊".
  
   就诗歌而言,永恒的文本是不可能兑现的诺言,作为不断探索的中国诗歌已不再也不可能有可供奉为经典的模式,众流派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给这个时代作着注释。若思和她的诗歌无疑是一缕细风,带给了我难忘的质朴和真诚,我爱这种感觉.

作者签名:
少小幽燕客
执笔天涯行

原创[文.你评我论]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