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雾都-个人文章

往事的回味(三)——环境

雾都
2004-06-26 14:47   收藏:0 回复:4 点击:3131

   
   不管你对未来的憧憬是一个什么样的蓝图,生活总是要从眼前一步步的开始。
  
   清晨,当东方的天空展现出一轮朝霞的时候,我们迎来了到达知青生产队后的第一个黎明。从此,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简单的洗漱之后,我们走出自己的房间,再次的回到门前的操场上,感受周边的环境。这里已经没有了昨日的喧嚣,一切都是犹如常规的平淡;这里不象我们在厂矿里的那样,每到规定的时间都可以按时的听到广播,一切就象都象静水一样宁静;这里的空气特别的清馨,空气中随时都散发着大自然的清香。
  
   一大早,带队干部(负责管理知青的干部)就把我们新来的这十几个知青们招集拢来了。今天,队里没有给我们安排什么具体的工作,因为我们这十多个人都是初来山乡,什么都还不知道。对到这里来是干什么的、怎么干、知青点生产队的各种具体情况、这里的环境、生活的具体安排等等都还不甚了解。我们首先必须熟悉这里的环境,哪里是我们可以耕种的土地?哪里是我们可以开采的山林?食堂、水源、茅房各自何处?起居、睡卧、游玩规矩若何?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我们的家规怎样,我们就必须知晓。而这些,都有待于带队干部向我们宣传、教育以及一一的介绍。按照当时那一个时代的惯例,一般政治学习、开会这一类的活动多半是安排在晚上,或者是下雨天。而白天或者是晴天,更多的是则是用于抓紧时间生产劳动。因此,给我们介绍这些也只能放在晚上进行。此时,我们跟随着带队干部的后面,从我们的驻地出发,走出不远便登上了一座小小的山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一切环境。
  
   这里是一个有着大约五百余亩土地面积的一块平地,位于都匀市的西面,整个地形趋于平整,海拔高度约为1450米左右。这里既可以说是在山腰,也可以说是在一座山顶。因为贵州地处在云贵高原的东段,我们这里正好是云贵高原起伏的地段,山连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这里常年云雾缭绕,雾起时,往往是十米之外就看不清对方人的面孔,三十米之外就看不清对方的影子了。倘若你在雾中待上一会,你身上穿的衣服就会象是被雨淋湿了的一样。整块平地三面环沟、一面临山,三面环绕的是一条深深的山沟,这条山沟把我们的驻地紧紧地包围着,使之与外界分开。大沟的宽度多在百来十米左右,沟的两面是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悬崖的深度也都是在三百多米之上,隔着悬崖的对面,就是我们来的时候路过的公路,遥遥相望的正是都匀闻名的“螺丝壳”山峰。悬崖峭壁的两面和悬崖底面,到处都是生长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茂密的原始森林。驻地另一面所面临的是一座大山,这一座山,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地图》上表明的是“烂木山”。烂木山的高度要比我们的驻地高出两百多米,在烂木山半山腰的垭口处有一条崎岖的临时公路从山外伸向山涧来,临时公路顺着山坡、绕着山梁缓缓而下,公路的一边比较险峻,行驶的车辆稍有不慎就会掉到路边的山坡下,公路的路面比较疏松,山水已经把路面的石子冲刷得依稀可见。这里的险峻,可以用“一夫当道,万夫莫开”来形容。这里说的就是通往我们生活驻地唯一的一条大路,也就是我们昨天乘车来的时候走过的那一条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小路,那就是一条可以从我们驻地直下悬崖的、陡峻的山路了,这条山路实为艰险,不仅是因为路的陡峭,而且因为山路上还时常会有野猪、黑熊之类的大型野生动物出没。
  
   在我们食堂的后面稍远的地方有一片竹林,这一片竹林是我们制作许多工具的原材料基地,我们用来装草的草箩、装肥料用的粪箩、装粮食用的米箩,还有许许多多竹制品的原材料,都是出自于这一片竹林。当时我们用的几乎是一切劳动、生活用具,都是我们知青自己动手制作的。
  
   我们的住处是在靠近山的一面,一个篮球场大的坪地既是我们平时活动的操场,又是我们秋收时节晒打粮食的场坝。坪地的北面有一排新起不久的平房,据说这还是年前的一次失火,原来的宿舍被大火烧毁后,由厂里拨钱修建的。平房有十二间房屋,那就是我们的集体宿舍,以及我们的会议室、粮食仓库了。到我们这一批知青来到这个知青生产队后,这里的男、女知青共有53人,加上男、女带队干部一起一共是56人。我们56人就住在这一排的平房里,每一个房间里都住着6至8人。在房梁的上面,到处都悬挂着一串串捆扎好的金黄色的包谷棒子(学名:玉米),还有那粮仓里面,已经堆积成山的搓成包谷粒子的粮食。你随处见到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南面是我们的集体食堂,平时每天有专门负责管理生活的人负责煮饭、做菜。我们几十个人一同吃饭、一同出工,相依相伴,真正的就象是一个大的家庭一样,过着一种集体生活。西边是一行美丽的芙蓉花树,树间下是我们的“蔬菜基地”,蔬菜基地的旁边还有一座茅房(厕所)。东边就是我们现在站着的小山包,翻越小山包之后,就是我们的
  
   在食堂的后面就是我们养猪、养牛、养马的圈棚。这里养着有六、七头猪、七头牛和三匹马。牛,是我们用来耕田犁地用的,马,是我们用来托运物资的,猪呢,当然就是我们用来改善生活的了。这些猪、牛、马除了上面的作用外,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为我们生产农家肥料。我们靠的是每天给猪、牛、马喂的饲料的剩余部分和垫圈用的草料,与它们的粪便一起经过腐烂,便相成了上好的农家肥料了。那一个年代不象现在,只要你有钱,到处都可以买到化肥的。哈哈,你也别说到处都买不到,当时,就是到处都有卖的,我们也买不起呀,因为我们知青是很穷的。
  
   离我们驻地不远还有一个寨子,这个寨子不大,居住着二、三十户人家,也就是几十口人吧,他们就构成了我们这个生产大队的另一个生产小队。这里的农民非常淳朴,浓郁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那种热情好客,让我们觉得有一种亲切感。由于当时贵州的交通十分落后,而我们所地处的位置又是远离公路、远离城市的,因此,在这里生活的人,有的世世代代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看到过城市的喧哗,别说他们没有见过火车、飞机,就连汽车也有没有见过的。所以,每当我们厂里的汽车来到驻地,寨子里的孩子们都会跑到我们的驻地来看看汽车。从他们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一切的好奇。平时,我们和寨子里的人们相处的关系比较友好,没有象其他地方的知青和当地农民那样关系十分紧张的,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从家里带来的电筒电池、小半导体收音机等物品和农民人家互相的交换他们所特有的物资。
  
   在我们的驻地和农民的寨子之间,有一眼山泉,山泉的流量并不是很大,真可谓是泉眼一样,缓缓地流出点滴的水量。山泉的外面是一个比家里的洗澡盆稍大一点的水坑,紧挨着的又是一个同样大小的水坑,中间相连的是一段水沟,水沟只有四、五十公分。两边水坑的水其实是相通的,但是两边水坑的作用却是大不相同的。上游水坑的水是供我们山上全部人生活的用水,下游水坑的水则是用来洗衣服、洗澡、甚至是洗农具的。也许你们想象不出,这一个泉眼就是我们山上所有人唯一的一个生活用水的水源地了。晴天时候这里一切上好,但是到了大雨季节,这里的水就会变的浑浊起来,因为雨水会把四周的泥土都给冲刷下来,一同汇入水坑里。往往在这个时候,你要是来此打水,那你注定是不会如愿的,你得到的水肯定是一盆盆的黄汤。
  
   由于山上居住着两个生产队,所以山上的土地也是一分为二的。至于土地是如何划分的,我们不得而知,想必是在当时国家为了安排知青,由政府下命令行政划拨的吧。山梁的东面是农民的土地,山梁的西面则是我们知青生产队的土地了。我们的土地约有150多亩旱地、还有10余亩的水田。水田的水源,来自于山上常年积水的一个沼泽水库。按照当时国家的要求,作为知青生产队,除了应该做到粮食自给以外,还应该做到上缴部分的余粮。而所有要满足这一切需求,就只有靠这一百多亩的土地,和在此生活的这56号劳动力的辛勤耕耘了。
  
   这里是乎是已经和外界隔绝的,从我们的驻地走到公路上,大约有十几公里的路程,而从我们可以到达的公路处再到最近的公社,又要有十余公里路程。试想,假如我们要是想出去进诚一次,或者是到公社去一趟,需要走多长时间的路程?那个时间,唯一可以给我们提供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两条腿了。
  
   在这里,我们不再是天真的学生,不再是城市的居民了,我们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们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养活来自己。从此,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就要为我们拉开序幕了。不知道在这里,我们将要度过多少个青春岁月,也不知道明天,我们将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但是,我们已经感触到了一种不祥的预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天空不再绚丽多彩,以往那天真活泼的学生笑脸将永远不再会出现了。同时,我们也感到了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伴随着学生生活的结束,我们又迎来了走向社会第一步的——知青生涯的开端。
  
  
原创[文.浮 世]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