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jlyjlwh200-个人文章

如此美食

jlyjlwh200
2004-06-12 09:53   收藏:9 回复:14 点击:896

   
  不知是嘴是胃是大脑谁整事,好日子过着还大起脾气,不是嫌大米无味,白面酸心,就是嫌肉肥菜鲜,弄了个是非颠倒,吃来吃去大有吃回去的架势。
  例一,家菜没有野菜棒。过去谁都知道野菜是苦日子的象征。一提起野菜,就非想起万恶的旧社会。上辈子人更是谈野菜色变。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多少人吃野菜中毒,脑袋肿得像葫芦。但也多亏野菜,救了人们的命。那时家菜才是宝,“白菜熬土豆,越吃越没够”成了人们的口头禅,猪肉炖粉条那是东北人特好日子的象征。
  真是奇迹,几年之间,冬季的新鲜蔬菜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铺天盖地。夏季有啥冬有啥。过去冬季做梦都不敢梦的新鲜蔬菜,现在吃得太多,时不时地买起了土豆干、黄瓜钱、干白菜。尤其那被誉为“山珍”的渍蕨菜更成了抢手货。
  立春一过,人们望眼欲穿,恨不得立时吃上那各式各样的“山珍”、“野味”。待到嫩树发芽、芳草萋萋的时节,刺嫩芽第一个粉墨登场,与鸡蛋那么一摊……呵!猫爪子熬汤、猴爪子蘸酱、小根蒜渍咸菜、蕨菜更能整出好几样。这时的新鲜蔬菜倍受“冷遇”,像股票下跌一样人们不愿问津。
  为了抢个大价钱,有的人偷偷地将蒲公英、小根蒜等请到了菜园繁衍,野味却比它的前辈差多了。尽管暂时能唬那么一阵子,一旦人们识破了它们的真正身份,这种野菜的声誉可就大打折扣了。
  例二,肥肉不如瘦肉香。远的先不说,倒退十年,“胃亏肉”直流口水,那你也干没辙,只好掐着肚子别想那事儿。家中来客,唯恐慢待,为那斤八两肉得去求爷爷告奶奶“走后门”。年节供应那点子肉,人人都想往肥肉上叨。挖门子打洞没得逞,只好到供应点为肥肉儿排它几小时的队。买到了三指膘的肉人们会啧啧称赞,自己会乐得蹦几个高;到手的是瘦肉,气得眼冒金星,嘴喊晦气,肚内骂自己没用,十天半月咽不下这口气。真没想到,现在来了个大调个儿,肉肥的降价,越瘦越值钱。“前槽”、“后丘”吃腻了,猪耳、猪舌、猪蹄、猪尾巴成了抢手货。
  猪肉怎么吃都没意思了,于是就去吃牛肉、羊肉、鹿肉、驴肉、马肉、兔肉、狗肉。真是不一而足。吃得口味大变,原先买牛肉带板筋得气个倒仰,可如今牛肉卖5元,牛筋就要6元,尚有欲涨之势。
  大牲畜的肉吃够了;就往小牲畜上盯,鸡肉的量超过猪肉。过去春节借鸡的谐音图吉利,现在干脆图好吃;过去鸡大腿鸡胸脯要留给老人和小孩子,现在碗中拨来拨去没人愿意吃;过去鸡爪子小孩万万吃不得,吃了不会写字,现在谁管那一套,鸡爪、鸡翅、鸡肝越杂乱的玩艺儿越爱“造”(吃)。
  例三,大米不如杂粮强。大米本是米中之王,旧社会不必说,改革开放前那些年能隔三差五吃大米饭的那得叫“上等户”;春节能吃上几顿大米饭的得算了不起;病病灾灾能抠出一把大米用瓷缸熬点粥的就是好人家;苞米馇子稀粥能喝上溜儿的即得为“小康”。多数是“上顿玉米馇,下顿苞米面饼,苞米没了就打挺”。多少人发过誓:最好这一辈子不见苞米的面。
  大概都是苞米闯出的肚,打下这个底了。曾几何时,不少人就专心磨眼找起了大馇子粥、苞米面饼,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又一个新兴行业——大馇粥店。卖杂粮的也“牛哄”起来,大米卖6角,玉米馇就卖8角。过去一直居霸主地位的“元首”——大米,价格排在了各种杂粮之后,逼得它不得不变种,有的变长了粒,有的变了黑。别说,这样一变还真好吃,难怪市场上卖到3元5角一斤。
  有一天,气得笔者问嘴问胃问脑袋:“你们到底是谁整事?”嘴说问胃,胃说问嘴,只有脑袋不客气,答得特干脆:“生活好了就得尝百味,总吃什么都单调,调换着吃嘴里才有味儿,胃里才得劲儿,我这脑袋才更有活力儿!”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