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亦邪-个人文章

我们的苦难之幸福太过

亦邪
2003-03-02 19:13   收藏:3 回复:4 点击:4922

   
  
   20年来,尽管穷过,而且仍然在穷,尽管伤心过,并且还会再伤心,尽管失败过,并且还将继续失败,尽管愤怒过,并且肯定还会再愤怒,却从没觉得用得上“苦难”这样的词语。到底怎样的境遇才能配得上这样的两个字?我发觉自己居然似乎无从想象。现在有人提了出来,才促使我去思考这样一些东西,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也许,我会有自己的感动。
  
   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说他年轻时候的事。因为家里穷,成员又多,为了不至于饿死,他16岁就孤身一人去到四川参军,在部队里至少有口饭吃,有点事做,总强胜全家人都依赖那点土地生活。我不知道16岁对其他人来说是怎样的感觉,但对我来说,16岁的我是享受着家里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已经享受了太多的幸福并且还在继续享受幸福的时光。虽然因为读书的关系一个人租房子在学校附近住,有点独立生活的味道,其实呢,家里的关怀依然时时送达,衣服不用自己洗,每月拿着充足的生活费,三天两头还来人看望关心,和在家里没有多大区别。想象当时与我同龄时期的父亲,才有那么一点点概念知道艰苦的情况是怎样的,才知道自己其实很幸福。
  
   5岁以后的记忆我还能保有少许,那时已经没有父亲年轻时候那么苦了,当然也还是不宽裕。当时住的房子是砖头做的,房子不大,住了十几口人。做饭的时候窄小的厨房里,老式的大灶上架着大锅,烧着浓烟滚滚的柴火,呛得眼泪鼻涕一起流。当然这不算什么苦难。只是比起现在的煤气灶是差了不只一丁半点了。有时候,有那么几分钱给我们小孩子的时候,高兴得直蹦跳,因为,那已经可以买很多对小孩子来说的好东西了,不像现在,拿着几十块钱还觉得不大能买什么。困苦时期有容易感动的幸福。
  
   也许是自小不曾吃过什么苦的缘故吧,常常对生活中的很多小细节容易感到不满足而埋怨,比如挑剔饭菜不好吃啦,嫌衣服不好看啦。每当这时候,妈妈总要教训我们一顿,而我也总是很容易就不再埋怨。因为比起那时候的他们来说,我们确实已经是幸福了好多倍了。也许时代不同了,生活品质不同是应该的,有的人会理所当然的这样认为,并且我不否认这种看法是与时俱进的优点,一切毕竟总是要向前看的。但是,我固执地认为艰苦朴素是永远都不应该过时的,不是说自己品德高尚,是真的觉得,这对我自己也还只是个标准而已,因为我觉得自己称不上艰苦朴素,我也还会挑剔,哪怕仅仅是口头抱怨。而幸福其实已经让我们不应该再抱怨什么了。
  
   从上初中起就经常听到有人评价说读书挺苦(不知道有没有人说小学起就开始苦了),但我感受不深。也许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中国学生是有不得不应付的数不完的功课与习题,不过我觉得那并不苦,只是无奈。很多同学读完初中就不读书了,嫌读书累,认为读太多书还不如早出去赚钱来得实在。时隔六年之后,在一次初中同学聚会上,见到在社会上打滚了许多年的他们,才说原来读书还是幸福的,为生计打拼毕竟不如坐在教室里舒适。家长经常给孩子们送一些补品到学校来吃,怕读书太累太苦,这是他们心疼孩子的一片父母心,忘了自己以前曾经历的生活与现在自己孩子的安逸何止霄壤之别。我们这一代,很多人习惯于从小就享受的生活,已经不知道幸福最初的标准了。或许时代在变,水平在提高,幸福的标准也会变,但是,底线不应被打破,否则只会有无穷的奢欲。容易得到的幸福,往往不知道怎么去珍惜。
  
   80年代的我们,说是未曾经历真正的苦难,没有真正惊心动魄的震撼。其实,我们何必经历苦难才能理解生活?我们何必经受震撼才能觉醒?哪怕人生中还有那么多不如意,成长道路上仍旧不乏坎坷崎岖,那都只是可以跨越的障碍,我们不必要等到经过危及生存的考验才确立自己的未来,我们的幸福从来就存在,当然也不是没有悲哀。但是,我们没有苦难,如果说有,只是因为我们被恩宠了太多的幸福,然后就习惯了幸福的存在,在幸福的温室中,我们养成了难经风雨的娇嫩肌肤,才会一点点失败就夸张成苦难无处不在。
  
   我们的苦难,在于幸福太过!
  

作者签名:
年少轻狂的岁月,我从不吝啬挥洒青春……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