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karentse-个人文章】
关于韩寒的一些杂感
□ karentse
2004-05-03 14:31
收藏:0
回复:7
点击:2508
不夸张的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中国学生可能有90%的都听过韩寒的名字,有80%的读过韩寒的文章,有50%的曾经对这个少年怀有过崇敬的心情。
但是我想所有崇拜过韩寒的人未必全是折服与他敏锐的才思和超呼他年龄的睿智。人们,尤其是同龄的学生们对于韩寒的崇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说出很多年以来中国学生们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并且以自己的言行和文字对中国教育的种种进行着不遗余力的批判。
于是,我们的社会曾一度产生过一种现象,叫做“韩寒”现象。一时间这个少年的名字成为对教育批判的代名词。可能很多人并没有读过韩寒的文章,但是却津津乐道于韩寒的种种离经判道的言行。
可惜的是,时隔四五年的时间,中国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因为一两个韩寒而颠覆。中国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依然在轰轰烈烈的失败着。一个又一个的准韩寒也不得不从失意走向更加失意。这个时候作为文坛少年军中坚力量的韩寒同学终于也偃旗息鼓,开始低调的出版他的新作。
一场喧宾夺主的关注这样结束了,我们在回过头来冷静的看看韩寒。不管是从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文才,以及他老辣的文笔中显示出的老辣的幽默来看,韩寒作为一个文学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韩寒让人看起来总会想起当年的王朔。当年王朔以他的《过把瘾就死》《看上去很美》这些早期的作品赢得了无数读者和社会舆论的好评,而今却不断的对自己进行炒做,今天骂骂这个,明天说说那个,后天没准还要把哪个已经作古的先人拽出来鞭尸,看起来好象八面风动,可却怎么也洗脱不了“痞子”之名。
韩寒似乎也落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之中。说实在的,偶比较喜欢韩寒早期的一些作品,包括散文,杂文和小说。那个时候的韩寒只是用自己的感触在写自己的生活,所以那些文字是真实,干净而且可以令人感动的。这仅限于没有出名以前的韩寒,也就是他《杯中窥人》之前的作品。《杯中窥人》是韩寒的颠峰之作,因为他不仅仅显示出来了作者卓越的才华,更加体现了韩寒敏捷的思维了深刻的思想。然而媒体的大量炒做使得本来就愤世嫉俗的韩寒愈加的愤世嫉俗,以至于他的文章并没有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进步,再没有出现过象《穿着棉袄洗澡》《兄弟成长于天蓝年代》《一起沉默》《小镇生活》这样真挚纯粹又不失思想的文章。
韩寒的文章,尤其是他的杂文,其针砭时弊之犀利颇有鲁迅先生遗风。然而,韩寒痛打落水狗的劲头似乎比鲁迅先生还要更胜一踌,就是:不管你是好狗坏狗黑狗白狗落水狗还是岸上的狗,我通通都把你砸碎砸烂然后再踏上一只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这样的文字,《三重门》便是代表。首先要说的是,连韩寒都承认《三重门》是一部冗长的文字游戏。的的确确,《三重门》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最成功的一次文字游戏,韩寒把玩文字驾轻就熟的程度可能会让创造汉字的老祖宗们都叹为观止,但是在读完《三重门》之后,我们除了捧腹和感慨之外还会感觉什么呢?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很脏,很黑暗,很无奈,没有希望,人甚至没有抗争和努力的欲望。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韩寒是郁闷的,是躁动的,是不成熟的。因为他在展示自己的伤口,他在对他的读者说,你看我受伤了,我多疼啊。他把一种无奈的社会形态和一些边缘的生活状态展示出来,但是却缺乏一种人性化的关怀和基本的宽容。
可以说,这些是韩寒所一贯欠缺的东西,也就是对社会的宽容。所以,韩寒的文学形象一直是一个不羁少年,在以不羁的眼光看着现实。但是恐怕成了职业写手的韩寒始终还是逃不开现实中的一些无奈,在不知不觉中也别无选择的选择了妥协。我们遗憾的看见这个曾经振臂高呼着“叛逆不是以头发长短来丈量”的叛逆的少年也蓄起了长发以显示他的叛逆,看见这个曾经批驳炒作的少年作家在三流的时尚杂志上作秀,看见这个曾经为莘莘学子高声呐喊的低分高能的学生动了进大学深造的念头。
不过话说回来,韩寒也不容易。因为有无数多双眼睛在时时刻刻盯着他,不光盯着他的文章,盯着他的人,还盯着他身边一丝一毫的风吹草动。所以,时至今日,韩寒不光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这些关注着他的人们负责。这可能也是而今韩寒选择低调的原因。韩寒的新作《毒>韩寒》的中插入了不少很晦涩的摄影作品,并且亲自设计了一个颇有视觉冲击力的纯黑的封面,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韩寒同学在风光的繁华落尽之后“深味了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
其实每一个作家希望的都是人们关注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关注自己的人。
所以我们希望韩寒能够成熟起来,从一个躁动少年变成一个成熟的具有完善文学人格的作者。
希望韩寒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