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沃尔夫-个人文章

一篇早期的《红楼梦》评论

沃尔夫
2004-04-16 18:24   收藏:2 回复:2 点击:6232

    介绍一篇早期评论《红楼梦》的文章
  
   一部《红楼》迷倒了许多专家学者,也让许多情种抛洒了一捧热泪。研究与点评这部书的文章浩如烟海,但其中有一篇早期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能读到的人就不多了,这就是清代张积中著的《题〈红楼梦〉后》。这篇评论收在《白石山房文钞》卷一中,是一本手抄本。
   张积中生于1808年,死于1885年的“黄崖惨案”中。是清代太谷学派的传人。太谷学派是一个在清代中期创立的一个以儒家学说为主,吸纳道、佛学说的学派。
   《题〈红楼梦〉后》一文是张积中在1842至1857年间写成的,具体时间不祥。这篇评论有以下几点与当时的《红楼梦》评论不同:
  一:当时的评论是点评形式,但这篇评论是一篇完整的书评。
  二:这篇评论反对了当时的影射讥讽论,第一次提出了“色空论”,这比后来的“色空说”早了近一百年。
  三:这篇评论第一次提出了“自传论”,文中说道:“其言宝玉,怪奇诡谲,一往情深,盖自况也。”
   另外,这篇文章对于《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的评价,书中的思想价值、艺术水平也有高度的概括,各位看客可从原文中体会更深,不必本人在此繁叙。
  
  附原文:
   题《红楼梦》后
   作者:(清)张积中
  
   《石头记》一书,议者多谓其有所讥也,失意愈远矣。作者之意,托于空空,通于玄玄,其辞曰:“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易》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古之才人三百篇而后至于《离骚》;逮乎汉魏,洎乎六代,近自唐宋,下自元明,得其说于斯者,莫不意有所悲,情有所寄。才者之所以为才,旷千秋而独立也。《红楼》之旨,尽于一楔。楔曰:梦幻说通灵,风尘怀闺秀。通灵也而梦幻说之,正如天宝宫人,垂垂白发,闲话玄宗,言者如何,闻者何如!况南内西风,上皇之自按淋铃乎!闺中况味,已令人思,至于闺秀,则窈然矣。尘土淹渍,已令人憎,至于风尘,则皇然矣。闺秀风尘,两无所涉,落花自谢,流水自东。天固相忘,人焉何怨。乃花飞水面,辗转相因,怀闺秀者,即记所谓风尘中人也岂不痛哉!其言宝玉,怪奇诡谲,一往情深,盖自况也。其言黛玉,窈窕幽闲,空山独步,意中人也。其言宝钗,清淑有余,空超未足,亦意中人也。妙玉孤高,若近若远。湘云豪迈,似亲非亲。袭人婉顺,惜失其清。晴雯妖娆,惜失其雅。凡诸艳质,莫匪同心。若宝琴则丽而不痴;探春则俊而未韵;五儿情以暂合,正复无聊;惜春交以淡成,亦非有意;更若香菱、平儿辈,又皆脂粉丛中,闲闲著意而非莫逆也。朝生锦绣之场,暮入荒凉之舍,思玉人而不见,悄今昔其如何!待将尽数生平,总不过脂香粉气,转欲一空,往事再休提花影钗声。且也霜鬓侵人,一身如寄;青山笑我,万壑争哀。情中景,景中情,春风老矣;画中人,人中画,秋风凄其。便将唤醒痴人,一回头又归蝶梦;只是集成韵语,细看来偏断花魂。燕喜莺嗔,深闺琐事。花遮叶护,密室真心。试看兴寄无端,青衫泪落;益信音难自择,碧血心飞。为不得已之言,声声雁冷;作无如何之想,字字鹃冤。化身在莲藕身中,也是甘心万死;结队在鸳鸯队里,任教苦趣三生。人笑其诬,总谓枝言八九;我怜其拙,居然实录二三。不堪为外人道也,意其为我辈设耳!千里怀人,一灯听雨。霜风四壁,冻墨半池。聊寄数言,顾影独叹。
  
原创[别推荐]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