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红杨树-个人文章】
高淳古代文化名人(二)
□ 红杨树
2004-04-06 11:00
收藏:0
回复:1
点击:5085
二、“参破红尘”的名儒
高淳沧溪镇(现名阳江镇),有一条路名“自超路”,这是为纪念有“一代名儒”之称的清代学问家张自超而命名的。
张自超(1660-1718年)字彝叹,出生于高淳沧溪张家垛。旧县志称他“天资异人,博学不怠”,“天性纯孝,积学能文”。他大器早成,年轻时就“声动一时”,他擅长古文,与当时的名儒桐城戴名世、方苞等是好朋友。曾就读于当时较有名气的江宁虹桥书院,学使许汝霖称他有“状元之才”。但他却运气不佳,竟屡试不第,直到43岁(1702年)才中举。第二年进京会试,阅卷许汝霖、礼部尚书韩菼力荐他为会元。数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这在一般书生是求之不得的,但张自超却以母病为由没有参加殿试即返回故里。他在缺殿试的情况下仍被取为进士第八名,可他却不受官职,回到家乡奉养老母,建宗祠、设义田、办学校,救灾捍患,做了不少义举。
张自超的所为,岂能用一句“淡泊名利”所概括得了?
张自超是矛盾的人,因他生于矛盾之世。
张自超生活的时代,虽说是历史上所谓的康熙“盛世”,但在思想上、文化上却是处于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在满清严威统治下的中国,文字狱盛行,到处充满了镣铐和呻吟。康熙50年(1711年)张自超的好友戴名世因其作品《南山集》中涉及了南明政权的年号,就遭到了文字狱的迫害,后竟被处以“腰斩”,受此案牵连的族人、门生、朋友及亲属有三百余人。文字狱造成的影响决不仅仅止于文字作者及其家人、亲友,而是全民性的灾难恐惧。此案对张自超的影响更是深刻,他终日杜门著书,潜心撰写了《春秋宗朱辨义》,此书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另外还有诗集《沧溪涩音集》等问世。
康熙55年(1716年),经浙江抚台徐元梦的再三邀请,张自超出任杭州万松书院的主讲。万松书院为杭州四大书院之一,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也曾执教于此,民间传说中梁祝同窗共读三载并相识、相知、相慕的地方也即此处。张自超主讲万松书院后,从游者入为纯儒、出为名臣,称极一时。康熙57年(1718年),徐元梦举荐张自超入京师翰林院,他默默前往,至山东荏平时,夜宿岳王庙中,次日人们却发现他端坐椅子上去世了,传说他是不愿出任翰林而服毒自杀的。
历史转折中的人,由于处在矛盾的峰头浪尖,内心总是充满激烈的文化冲突,入世求功的欲念,留名千秋的心愿,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执着,屡屡表现为常人难以理解的悖行。我想张自超是参透了人生与社会的,尤其是对于士大夫们奉为圭臬的“忠孝节义”更有自己的理解。
张自超在万松书院时,有一块石碑卧于墙边,他常用盥洗水浇其上,碑额字出,知是岳飞纪功德碑,他告诉别人岳飞曾托梦给他说:“余当日初谥武穆,寻改忠武,不识世人何仍武穆我也?”由此可见他是不愿意愚忠于朝庭的,他之死于岳王庙不也正是要向世人昭示他的志向么?
张自超又是一个孝子,他少年丧父,奉养七旬老祖二十余年,养孀母吴氏四十载,生事死葬,莫不尽礼。张自超家族人丁不旺,几代单传,年近五十仍无子嗣,其母重病时替他娶妾,他却坚持不与妾同房,他在其母临终前哭着对他母亲说:“天果绝张氏,儿何患无子?”要知道那时人们都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张自超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他的悲剧实在是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
张自超又是伟大的,他死后家乡人民为他立祠追思,他的好友桐城古文大家方苞为其作传。直到他死后40年(乾隆34年),乾隆帝还恩准把他的生平事迹收入《大清一统志》,让他永垂不朽!
2002/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