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红杨树-个人文章】
高淳古代文化名人
□ 红杨树
2004-03-29 08:24
收藏:0
回复:0
点击:4806
高淳是一个文化积淀很深的地方,自古以来,儒风浸润,历史人物灿若晨星。当我们回首高淳历史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感念的正是这些曾经活跃于这片大地上的仁人志士,正是他们——我们的先辈,创造了高淳悠久灿烂的文化。
一、品比牡丹的诗人
生不逢时,这是人生的大憾。生不逢时的人,往往或颓废、或随波逐流,但也有人能于无奈的境地崛立于乱世之中,以其才华,以其人品,赢得千秋万世的景仰。
高淳布衣诗人邢昉,可算其中的一位。
邢昉,一位潦倒的诗人,终身布衣,衣食难继。诗人生于明万历18年,死于清顺治9年,他生活的时代,处于政治动荡、政权更迭之际。政治的黑暗,政局的动荡,与孤傲清高的诗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少年时代的诗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志,虽大器早成,却不能为世所用。他9岁能文,16岁能诗,19岁考县学,25岁为增广生,29岁诗集《蕤池草》印行,名振江南。以后却屡试不中,43岁第六次参加乡试,被主考官斥为“太狂”,愤而作《太狂篇》,从此断绝了仕进的念头。
“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落第的诗人并没有落魄,表现出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具有的高贵人品。他用他那支生花的妙笔讴歌家乡美丽的山水,他用他那清奇的笔墨表白自己傲岸的人格。清康熙诗人、江苏巡抚、吏部尚书宋漫堂评其诗云:“凄清悲壮,山峙云涌,多温厚之遗,无怨悱之失”。
诗人有几首咏牡丹的诗作,正是诗人人格品质的写照:
游花山观白牡丹二首
花香风动舞仙仙,满目琼瑶坠自天。
灵种常沾新雨露,淡妆不改旧时年。
地当幽远谁游赏?人爱繁华寡和篇。
独有渔樵解相狎,花间扫石话羲乾。
本是灵根姑射仙,春风自适洞中天。
琼枝玉蕊原元色,魏紫姚黄去几年。
富贵莫愁输白眼,清奇应可入瑶篇。
欲知太素从来诀,一画生生一画乾。
诗人将牡丹自比,高贵的牡丹,因“地当幽远”,难有人赏识,这岂非诗人生不逢时的比况?但诗人孤傲的人格,遗世独立,他并不颓废,“富贵莫愁输白眼,清奇应可入瑶篇。欲知太素从来诀,一画生生一画乾。”高贵和卑贱原来就是天定的!孤独的诗人,鹤立于乱世。
诗人晚年,清兵入关,江山易代,文弱的诗人虽不能驰骋抗清的疆场,但诗人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却令后人景仰。诗人的好友杨文聪在抗清的前线牺牲,诗人赋诗“生前粉绘人争取,死后声名尤冠古。可怜埋骨竟茫茫,四海五洲无寸土。”诗人的同乡,薛城义士赵士林以书作铠甲,手持长锹与清军搏斗死,诗人哀曰:“颈血鲜鲜百日中,握拳透爪气如虹。平生陋巷谁知者?死后方同颜鲁公。”诗人不仅用诗来赞颂抗清的民族英雄,诗人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昭示了生就的铮铮傲骨,清政府多次召其为京官,但诗人毫不为之所动,诗人甘于贫困潦倒,闭门吟诗著书。
诗人以他的诗笔风流和人格力量,打动了世人,赢得了不朽。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一直崇拜邢昉,称他为清初诗坛第一人,他在诗人死后二十年还嘱托其任高淳县令的门生李斯佺照顾诗人的后人,李斯佺不仅为诗人后人赎回田产,并整理其遗稿,诗人很多诗作得以流传,李斯佺是功不可没的。《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对邢昉也是仰慕之至,在诗人离世80年后,吴敬梓还到高淳竭邢昉墓,并留下了一首《石臼湖吊邢孟贞》:
石臼湖中春水平,石臼湖边春草生。
团蒲为屋交枝格,棘庭蓬溜幽人宅。
幽人半世狎渔樵,身没名湮强著书。
海内二宗王司寇,丁宁贤令式其庐。
式庐姝子何所告,惆怅姓名为鬼录。
检点遗书付梨枣,顿使斯文重金玉。
前辈风流难再闻,只今湖水年年绿。
诗人身为布衣,却品比牡丹。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追怀先贤的操守,实在令我们后人汗颜!
2002/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