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不亦乐乎-个人文章

皮影戏

不亦乐乎
2004-03-15 19:53   收藏:0 回复:2 点击:3436

    有的地方把皮影叫“驴皮影”,我的家乡就叫皮影,也不是驴皮做的,而是牛皮做的。
   实际上,家乡人常把皮影戏称“灯影”或“影子”。因为它是灯照出来的影子嘛!早先,家乡有名的皮影剧团叫“革新社”,著名的皮影艺人有“史掌才”、“段转窝”、“张全生”、“杨护国”等。人们口头常说“革新社的灯影”,“革新社的皮影”,“转窝影子”,“全生影子”。
  皮影戏的台子很简单,用几根椽子搭个四方的架子,分两层。底层大约有一个人高,上层是演出的地方,前面支着幕布,俗称“亮子”,其他几面用布或席子围起来。亮子紧后面挂灯,灯后坐着捉持操作皮影的艺人叫“捉签子的”,另外还有四个艺人坐于四角。“亮子”左边是主唱,兼司板、鼓、锣及月琴演奏,右边是负责准备上场的皮影角色,把不再用到的皮影收回夹子,俗称“择签子”。左后面的艺人拉板胡,兼司铙、喇叭。右后的一位俗称“打后台”的,负责回应主唱的对白,临时扮演不同角色,同时要敲梆子和钟铃[小铜碗]、吹喇叭。
   由于演唱时敲小铜碗,所以唱腔就叫做“碗碗腔”。
  小时候,皮影戏是农村也是我最重要的文化生活。每当剧社到村里演出,一帮小孩子就来劲了。不等天黑,就到演出的祠堂院里转来转去看热闹,直到清场时一个个被赶了出来。那时没有钱,除了偶尔被大人带着看上一两场,其他时间就是混场子。翻墙头,爬树,趁收签子的人不注意往进溜,都是常用的伎俩。有时候开场的锣鼓都响了还没进得去,那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本戏前通常都加演一折武戏,俗称“打台”。什么“快活林”、“三打祝家庄”、“董家桥”等等,大人小孩都看得津津有味。到了本戏,小孩子便到处乱串。有的专门钻到戏台里,看艺人们如何操作表演。本戏完了是“捎戏”,加演一出唱功戏。有时应观众要求,要唱好几段才“刹戏”。
   “碗碗腔”分“老腔”和“时腔”。老腔唱起来粗旷豪放,慷慨激昂,演的尽都是武戏。什么“五虎投唐”、“薛仁贵征东”、“三战吕布”、“长板坡”等帝王将相,朝代更迭的故事,小孩子们最爱看。时腔则委婉动听、缠绵悱恻,适合演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比如“金碗钗”、“碧玉簪”、“蛟龙驹”等等。耳濡目染时间长了,大人小孩都能哼几句。
  演皮影最早点清油灯,也就是用棉籽油,有十来个灯芯。当唱到剧中人激昂悲愤、声泪俱下的时候,喇叭齐鸣,捉签子的艺人吹动灯焰,亮子上忽明忽暗,气氛十分感人。清油灯要不时地添油,有时候备用的油不多了,捉签子的就会喊“管台的,要油呢!”。有的小孩子喜欢恶作剧,在演出中间也随便吆喝“管台的,要油呢!”,想起来十分好笑。后来发展成点汽灯,现在当然是电灯,还有了音响设备。
   如今已难得看到皮影戏了。老艺人早殁了,专业皮影社也没有了。在家乡农村,有爱好者组成的所谓草台班子,在谁家遇着婚丧红白喜事的日子,常被邀请去演出,观众也以中老年居多。
   皮影戏给我的童年带来许多欢乐,也使我增长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童年不可能再来,但是看皮影戏却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原创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