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社区-红杨树-个人文章

高淳古八景

红杨树
2004-03-03 07:42   收藏:0 回复:0 点击:5315

    (高淳是我的家乡,在南京市郊)
  
  高淳,一片神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热土!造化钟灵秀,独特的自然风貌、独特的民风民俗与人文景观,使得这一方热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明代以前,“高淳八景”就闻名遐迩:丹湖秋月、固城烟雨、石臼渔歌、官河夜泊、龙潭春涨、东坝晴岚、保圣晨钟、花山樵唱。高淳,如一本才子笔下令人百读不厌的书,又如名士手头浓墨重彩绘就的图画……
   之一 丹湖秋月
   “丹湖秋月”是高淳古八景之一,“丹湖”即丹阳湖,古时丹阳湖与固城、石臼并称“三湖”,丹阳湖广3000平方公里,远在石臼、固城之上。
  丹阳湖那万顷浩渺曾吸引过无数的高人雅士,那绝妙的天光水色曾留下过多少佳篇绝唱!
  湖与元气运,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
  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唐•李白《游丹阳湖》
  诗仙李白曾踏歌而来,澄清的湖水一洗诗人平生的忧愤,高蹈的诗仙不禁被这湖上世俗的棹歌留住了视线。
  明代正德年间,高淳教喻于凤也在公务繁复之暇留连于丹阳湖上,正是这悠悠的湖水托起了小小芝麻官的声名。不然,芸芸众生,何以在500年后还会有人提起?
   湖光潋艳落霞收,宝鉴悬空水上浮。
  一色金秋天上下,恍疑身在广寒游。
  ——明•于凤《丹湖秋月》
  落霞初收,烟云四起,明月空悬,天水相映。难怪诗人会怀疑自己循入了仙境,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金秋景致啊!
  然而沧桑巨变,仅仅数百年的时间,水阳江挟带而来的皖南山区的泥沙终于填平了这汪汪泽国。现在我们只能凭几条小小的水沟和几处古老的地名来寻觅先哲们的踪迹了。
   之二、固城烟雨
  漫漫细雨浑如秋,不数蜃氛海畔楼。
  吴月满轮都寂寞,楚云无树不迂留。
  横迷沙渚湖光敛,远抹林皋黛色收。
  吹笛船头人不见,数声嘹亮隔沧洲。
   ——清•邢瑁《固城烟雨》
  上苍给了高淳人以太多的关爱,尤其是水,高淳的美是以水为特色的。西有丹阳之浩渺,北有石臼之秀丽,中南部的固城湖也堪为佳丽。“固城烟雨”也是闻名于世的古八景之一。
  固城湖俗称“小南湖”,古时候则名之“濑水”,公元前541年,吴王余祭在湖东筑“固城”,湖遂因城名。固城湖方圆70多平方公里,湖水湛蓝,山水相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固城湖畔曾演绎过多少故事!吴楚争霸,伍子胥曾在这里纵火泄仇;三国鼎立,周瑜曾在这里操练水师;北宋蔡京在湖西围湖造田,带来了“一字街”头的一片繁华;明代刘基筑东坝,沉田十万,高淳人以血的代价确保了“下江”的平安,那高淳“四宝”之一的一字街于是也沉睡湖底……
  人事代谢,湖山依旧。玉鉴琼田的固城湖,以她那绰约的丰姿吸引了一代代文人墨客来为她吟咏礼赞。南宋诗人范成大曾泛舟湖上,清桐城人方文也来此寻胜探幽。明万历进士姚希孟曾在他的诗作《固城湖放歌》中写道:“固城湖水净于蓝,舴艋风帆带晓岚。囚服凭谁开铁锁,挈壶且自趁春婪。蓼花芦叶诗堪写,翠屿苍州趣所耽。惭愧四年尘点涴,漫将吾足濯清潭。”冤案得以昭雪,净蓝的湖水一洗诗人的红尘俗念,于是固城湖边又多了一位闲散的隐士。
  明代正德年间高淳的父母官涿鹿人顿锐也曾赋诗礼赞固城湖:
  暗云寒雨晚冥冥,湖上春阴失远灯。
  浩渺拍堤孤浪白,微茫隔岸数峰青。
  别船渔火遥堪望,何处鸣榔近渐听。
  疑是洞庭秋色里,欲将瑶瑟吊湘灵。
  ——明•顿锐《固城烟雨》
   “固城烟雨”比起“洞庭秋色”来是毫不逊色的,神女有知也定会为这青山碧水所陶醉。
   之三、石臼渔歌
  石臼湖,形似石臼,是高淳、溧水、当涂三县的界湖,面积207平方公里。石臼湖物产丰富,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之称。
  自古以来,石臼湖就是风景名胜之区。早在明代以前,“石臼渔歌”就名列高淳八景。1984年,“石臼渔歌”被评选为“金陵新四十景”之一。
  每当夏秋季节,潮汛一来,烟波浩荡,山青水秀。岸边绿柳依依,湖上白鸥点点。极目远眺,龟山鼓腹而浮,蛇山匍匐前行。还有那狮子山、象山、骆山、凤栖山,南北西东,天造地设,相映成趣。落暮时分,湖光耀金,帆樯林立,渔舟唱晚,更是美不胜收。
  石臼湖水美、景美,石臼湖的渔歌更美。高淳渔歌那高亢嘹亮的曲调早就为戏曲家们所亲睐,明代就在高淳渔歌的基础上形成了流行于世的戏曲唱腔“高拨子”,高淳也成了徽剧的发祥地之一。明弘治二年举人、高淳诗人夏辑有《石臼湖渔歌》一首赞道:
  一叶扁舟百里湖,烟波深处想婆娑。
  轻风短棹斜阳处,几曲沧浪自在歌。
  是石臼湖那浩渺的湖水滋润了湖畔儿女的歌喉,是湖中丰富物产带来的富足安康催发了人们歌唱的激情,渔民们以湖浪为和、拨桨为节,纵情高歌,追云逐浪。
  
  
   之四、官溪夜泊
  十里官河春潮平,夹堤烟柳袅轻盈。
  画船系缆黄昏后,醉倚篷窗看月明。
   ——明•夏辑《十里官河》
  淳溪镇的西边,静静地流淌着碧清的官溪河,河水拥吻着小城,如慈祥的母亲抚拍着怀中的婴儿。官溪河,她是淳溪镇的母亲河!是她带来了淳溪镇的繁荣和发达。
  官溪河东接固城湖,西连石臼湖,向东经古中江可直达太湖流域,向西经芜湖直通长江。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了来往商船避风和憩息的理想之地。早在有宋一代,这里便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商品的集散之地。西部有历史上著名的“徽商”活跃,东部是全国手工业最发达的太湖地区。东西方的交流,徽州文化与吴文化濡织,带来了淳溪镇的一片繁华。尤其到了明清时期,那条沿着官溪河蜿蜒的铺满胭脂石的老街,商业达到了极盛。
  “帆樯无数集河边,夜色空蒙入远天。断岸平分千嶂月,长桥横锁一溪烟。渔灯明灭连村舍,雁影参差落水田。何幸萍乡无犬吠,不教估客带愁眠。”这是清代高淳县令李斯佺描绘的夜泊官溪的情景,那种平淡冲和的氛围,实在使人顿生归去之心。
  沧桑变幻,官溪依旧,但那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却不再重现。面对变迁,我们丝豪没有惋惜和遗憾,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官溪河、老街正向人们展示新的更美的姿态。
   之五、龙潭春涨
  高淳的美就在于水,高淳的水多,水清,水更奇。高淳满世界都是水,河网密布,沟汉纵横,西、南、北更有三湖环抱。高淳古八景中,关于水的就占了六景。如果说“女人是水做的”,那么高淳就是一位美丽的仙女。
  古时,高淳西部有一条龙潭河,出口处与丹阳湖相连,形成一处河湾,传说宋景炎二年,筑永丰圩,会雷雨西来,有龙拂水面,蟠屈成湾,于是就卜居此潭,因名“龙潭”。每遇干旱年份,人们便来龙潭求雨,据说往往是有求必应的。
  那时,丹阳湖还是水波浩渺,每当丹阳湖水上涨时,一望汪洋,河湖莫辨,那气势一定是十分壮观的。古人有诗吟道:“龙潭之上水溶溶,拍岸奔腾白浪冲。弥渚谁能辨牛马,涨痕偏喜跃鱼龙。接连石臼湖光阔,流破丹阳月色浓。闲玩登临高处望,一湾佳气绕花封。”
  明正德年间高淳知县顿锐也有一首《龙潭春涨》诗:
  潭上春云锁暮阴,潭中春水涨千寻。
  漫漫巨浪迷沙渚,渺渺苍波没远林。
  寒日淡烟无鸟过,冷风凄雨有龙吟。
  何如吸向苍溟去,嘘作商家岁旱霖。
  作为父母官的顿锐一定会为龙潭春涨的气势所惊叹,但他更耽心的是涛涛的洪水会给高淳带来灾难,他在向神龙祈求风调雨顺。
  随着丹阳湖的消失,“龙潭春涨”一景也不复重现,不知神龙是否仍卜居在深深的龙潭。
  
   之六、保圣晨钟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高淳有“四宝”: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四方宝塔排名高淳“四宝”之首,可见宝塔在高淳人心目中的位置,宝塔是高淳的“镇县之宝”!
  四方宝塔又名保圣寺塔,在淳溪镇东1公里处的龙城山上。相传该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后经历朝多次重修,因而四方宝塔既显唐宋风韵,又含明清风格。宝塔为木檐楼阁式砖塔,七级四面呈方形,塔高29.75米,每层都是飞檐凌空,四角装有铜钟,轻风摇来,叮铛作响。塔身近看似玉笋拔地,远眺若健笔凌云,气势恢宏。登塔俯视,湖光山色、县城风貌尽收眼底。古人有诗云:“平野孤高处,无过此塔中。登高穷七级,俯世叹三空。”
  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僧贯休在宝塔西南兴建一禅寺,名龙城寺,宋祥符年间改名保圣寺,塔遂因寺名。在那个时代,保圣寺香火极其鼎盛,每天清晨,寺内那悠扬的钟声传出去很远很远。明代高淳诗人夏辑有一首《保圣晨钟》:
  梵王宫阙碧峭嶒,吼出蒲牢百八声。
  残月落余醒梦后,宋生何必听鸡鸣。
  现在寺庙已经荡然无存,只有那四方宝塔依然耸立在龙城山上。每次从外地回淳,车到城边,迎面扑入眼帘的首先就是那高高的宝塔,西下的夕阳把那四四方方的宝塔照得溢光流彩。那时候,心头总是有一股暖流涌起,口里禁不住地喊出三个字——“到家了!”
   之七、东坝晴岚
  人们只知道邗沟是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其实胥河的开凿比邗沟早了起码20年。吴王阖闾伐楚图霸,使伍子胥开凿胥河,以东连太湖,西通芜湖,这是吴国伐楚的捷径。胥河的开凿除有利于完成吴国的霸业外,同时也给高淳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湖水径直东流入海,湖泊水位降低,“鱼龙之宅”的高淳也变成了一片沃野。自此以后悠悠三百里古中江也成了繁忙的水上交通线。明万历高淳绅士韩仲孝诗云:“河流千载溯南湖,莫怨当年赐属镂。溪上建牙图报国,至今为沼患归吴。”(明•韩仲孝《沼患归吴》)
  沧桑变幻,胥河的开凿对高淳大量围湖垦植带来了便利,却给下江的太湖流域带来了洪涝之灾。直到宋徽宗宣和年间,为使太湖沿岸免受水害,在东坝筑坝阻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苏浙粮运经东坝入京可避长江风险,便重新疏通胥河,改土坝为石闸,永乐元年又改闸为坝,正德七年在原坝的坝基上加高三丈,自此三湖之水不复东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坝当时就有七省通衢的美称,那时的东坝声名远在高淳之上,“东坝晴岚”也成了名闻遐尔的八景之一。
  在一个秋光无际、微雨初霁的晴日,嫋嫋的清风从远处的山岭拂来,胥溪水静静地流淌着,溪上的棹声不时送入耳膜,坝头镇上谁家的美人倚楼吹奏出清悠的笛声。一位诗人款款登上了高高的坝堤,纵目远眺,山河如画,灵感顿生,于是就有了这一首传诵至今的《东坝晴岚》:
  层岚多霁霭,烟景傍瀛州。
  过雨清犹滴,涵光冷不秋。
  横江银练断,袜障画屏收。
  远眺双眸豁,笛声人倚楼。
   ——明•黄大源《东坝晴岚》
   之八、花山樵唱
  花山,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固城湖的东岸,主峰海拔139米,因曾产白牡丹而得名。
  一岫矗云中,花粉叠似嶂。
  云在岩中生,花在云中放。
  ——清•汪汇《花岫停云》
  花山,山美,花更美。
  花山是以她的秀气而闻名的,她恰似一位淡妆的江南少女,超凡脱俗,亭亭玉立。你看,那起伏的山峦是她玲珑的身姿,苍翠的竹木是她润滑的肌肤,清澈透明的玉泉从山腰绕石穿林而下,那是少女身上飘扬的丝带。玉泉边的石缝间曾盛开过一棵“国色天香”的白牡丹,花色洁白,花香清逸,花形高雅,这就是被誉为高淳“四宝”之一的白牡丹。优美的山景,奇丽的牡丹,曾吸引过无数的游客,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华丽的篇章。
  “花香风动舞仙仙,满目琼瑶坠自天。灵种常沾新雨露,淡妆不改旧时年。地当幽远谁游赏?人爱繁华寡和篇。独有渔樵解相狎,花间扫石话羲乾。”这是明代高淳布衣诗人邢昉赞美白牡丹的诗篇,自然,这白牡丹也是诗人自己隐逸高蹈的写照。
  腰镰手斧脚芒鞋,朝出樵山暮始还。
  不向山中看棋局,山歌一曲下山来。
   ——明•于凤《花山樵唱》
  每当日暮时分,夕阳在山,百鸟归林,山间的樵夫唱着山歌归来,歌声在花山盘旋的山路上,在苍翠的竹林里回荡,经久不息。
  
原创[文.在路上]  林友收藏  

  
【点击回复或查看回帖】

传统或网络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胡杨林】及作者名,否则即为侵权。

Copyright © 2008 MY510.COM 版权所有